APP下载

冷静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流行风”

2016-05-14叶枚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合作探究

叶枚举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热衷于使用当前较时尚的、大家公认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程序,由此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通过“适时适境,音乐渲染;情到深处,自然朗读;有效引导,探究合作;拓展延伸,随文练笔”等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渲染 自然朗读 合作探究 随文练笔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更加开放……许多时髦的“流行风”风起云涌,课堂上不再是冷冷清清、平平淡淡,让人“盲从”。然而,这种“流行风”盛行之余,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适时适境,音乐渲染——不追逐新潮的“配乐流行风”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都喜欢适当引入配乐,让音乐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但如果没有选好时机,盲目使用配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在导入、练笔、拓展等环节都用到了配乐,特别是课堂“小练笔”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是让人费解。教师让学生借助课文的言语形式,写一写人难受、痛苦时的神情、动作。这本是很好的练笔时机,可当学生拿出纸笔开始静静书写的时候,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二胡曲,嘈杂的音乐不仅干扰学生写作时的心境,也让听课教师宁静的心浮躁起来,这样的配乐与课堂教学完全不搭调。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练笔时不一定要配乐,如果需要用音乐渲染情境,必须有所选择,要适时、适境。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真是煞费苦心。几番思虑,在以下几个阶段适时进行了音乐渲染:介绍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时,配以《迷雾森林》的轻柔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介绍圆明园的毁灭时,配以《断情殇》的伤感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激发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将师生的情感与适宜的配乐渲染结合起来,音乐便可以恰到好处地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情到深处,自然朗读——不追逐牵强的“朗读流行风”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虽不拒绝借鉴,但也不提倡“照猫画虎”。一段时间里,一些“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随处可见,如“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等。但这样读之后,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教师美好的初衷只能变成一句空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于是分角色读、表演读……课堂上热热闹闹,书声琅琅。但其实教师没有作任何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朗读都只停留在文字上,有口无心。没有细细品读文本,更没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朗读是不到位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特别流行“引读”,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也跟着“流行风”多次牵强引读,根本不是在情感高潮处进行引读,这样的“引读”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学生的情感就会随着朗读、思考的深入油然而生。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先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接着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句子。如“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这一句,学生朗读得不太到位,笔者这样引导:“读读句子,你从‘震耳欲聋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再读句子后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如指导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句话时,笔者采取师生合作朗读的方法。读完之后,这样引导学生:“母亲‘背直起来容易吗?为什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结合文本细细揣摩,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跃然眼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句子,情感自然更加深切。

三、有效引导,探究合作——不追逐形式主义的“合作流行风”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曾一度夸大合作学习的作用,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有这样一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教学时,教师是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要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教室里热闹非凡。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安静下来汇报交流,被点名发言的学生都是这样说的:“我的意见……”“我觉得……”而没被点名的学生则唉声叹气,无心听别人的发言。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有的小组长比较能干,很快分配好角色,大家表演得栩栩如生;而有的小组成员对角色分配有意见,结果不欢而散;也有的学生找不到合作小组,无所事事。几分钟后,教师请表现出色的小组上台表演……一节课中各种形式的活动轮番上演,可学生收获甚微。像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指导课《成长足迹》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足迹,等学生说完后,笔者及时加以引导。接着通过课件播放学生参加比赛、表演节目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成长中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话音刚落,学生立即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互相“说事”,小组长及时记录组员的发言。讨论环节结束后,小组长代表小组说出自己成长中的趣事、糗事等,其他组员根据组长的“说事”不断进行补充,当学生出现语言不规范、用词不准确时,让学生互相纠正,学会在别人指导下把话说好。最后,各小组“说事”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现场写一写成长中的“事”,一篇篇趣事、糗事跃然纸上。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自然好。

四、拓展延伸,随文练笔——不追逐随意拓展的“练笔流行风”

不知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悄然兴起了一股“练笔流行风”,许多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特别注重对文本遣词造句方面的随文练笔。应该说,这种努力把“练笔挤进课堂”“读写结合”的意识和做法都值得肯定,但随之而来却出现了诸如“你想对谁说?你想说什么”这样的练笔。如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读完课文,你想对聋哑青年说什么?”想象一下,这样的课堂练笔,学生有多少真情可言呢?也许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他们能写出几句比较生动的句子,但这都是基于现有的水平,学生并没有通过此次练笔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准,根据不同文体形式,发现言语训练点,以此确定随文练笔的内容和形式。

当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安排拓展练笔的,要根据不同的文章、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适时、适度练笔,才能不失初衷,更有实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笔者根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读,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举止特别的人。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熟悉的人中有特别之处的人吗?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外貌的描写表现他(她)的特别之处。”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别之处,而且也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

总之,课堂需要科学的思索、艺术的驾驭,远离流行与浮躁。因此,我们要以锐利的目光对“流行风”进行深度探究、理性思考,勇敢地、大胆地对不合课堂教学的“流行风”说“不”!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362500)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合作探究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随文练笔,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层层深入让语文教学向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