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2016-05-14雷姣曹志超韩云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雷姣 曹志超 韩云剑

摘 要:就业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最近几年以来,高职艺术类毕业生一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一个短板,如何有效解决艺术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从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高职院校 就业能力素质

自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平民化”模式转变以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以往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然不再闪耀。根据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就业率低的专业显示,上榜的15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占了六个,差不多是半壁江山,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14年的基础上将再创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5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急剧增加。在此背景下,本就处于低就业率专业范围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势必更加严峻。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进行研究分析,对于解决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十分必要。[1]

一、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不足的原因

1.主观原因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不足的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学习认知的不够。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懈怠,进入大学以后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失去高考压力的双重因素使得这种学习上的主观懈怠情绪愈加严重,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阻碍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各种就业知识,养成就业能力素质。部分高职艺术类学生更是抱着“混日子”的主观态度就读高职院校。这给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的养成造成了主观上的极大限制。[2]

2.客观因素

首先是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的选择条件未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艺术类大学生。一方面,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进行,对于企业对艺术类毕业生具体的用人标准、选择条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不能及时准确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使得学生在就业信息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严重不够,对企业和市场在艺术类毕业生用人标准、条件方面的变化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人才选用标准。[3]

其次是艺术类院校作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在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滞后于大学生和企业对高校的要求,尚未做到以个人兴趣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基本上就是向毕业生提供毕业时的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或者是在高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兼职教师完成就行。缺乏对学生进行贯穿整个高职学习期间的就业指导和

教育。

再次是艺术类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和滞后成为其就业乃至人生发展的一个瓶颈。学校的就业指导是学生就业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在多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中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无从谈起,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观念也比较滞后,这给学生就业乃至日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瓶颈限制。

二、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框架构建

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素质模型。就艺术类院校来说,构建毕业生素质能力模型是研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课程改革之路,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依据。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成员在深入调查分析本校学生能力结构素质和国家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细则的基础上,就我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法律常识、现代科技常识、人文科学与哲学常识、专业知识)、技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科学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学习力、执行力、创新能力、反省力、以及专业技能)、品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个性特征、工作作风、气质风度、生活作风)、身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我校在这五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素质要素的指导下,分专业构建具体的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图,各专业以这些能力素质结构图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这一模型的建立构建了表演艺术、艺术设计、传媒类等专业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权重,在评价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对象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或调整指标权重,使得测评更具有科学性。

三、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素质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应该完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开展工作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素养。是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的最基本部分,专业能力没有一个固定 的标准,往往视具体的艺术专业而定。根据国家对艺术类毕业生的相关能力要求,结合对我校学生开展的能力素质课题研究成果,舞蹈表演专业的专业能力一般就包括: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系统掌握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舞蹈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舞蹈表演发展的动向,具有较强的舞蹈综合素养、阅读一般性舞蹈艺术资料和简单口头传授的能力;而音乐表演专业则为:具有演唱相关音乐艺术作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具有辨析不同时期各流派、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具有把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艺术实践当中的能力。传媒类的艺术毕业生专业能力一般由:阅读一般性摄影摄像、节目制作技术和艺术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摄影摄像技术方面、节目制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影视后期编辑制作能力、静态图片拍摄和动态视频拍摄能力等专业能力结构组成,具体到各个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能力的构成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一般由:艺术设计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艺术设计所需软件的基本操作,具有较全面的草图设计、构思、CAD制图、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能力,熟悉艺术设计产业运作规则及艺术设计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等基本专业知识能力构成,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设计专业这些专业能力又有所不同,再次不再一一列举。[4]

2.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创新实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和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也因具体的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戏曲表演专业的方法能力表现为: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本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对音乐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对音乐、本专业器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承担并独立演奏的能力、以及艺术创新能力;而舞蹈表演专业的方法能力则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与应用实践经验的能力、决策能力。传媒类专业的艺术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方法能力能力通常为:敏锐的观察力;

较强的记忆力;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多角度的发散型思维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其它专业则有所不同。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方法能力同样由于专业的不同有所不同:其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善于总结与应用实践经验的能力;决策能力。其它专业则由于专业特点有所不同,本文不再逐个分析。

3.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学生在就业以后,在工作和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校园生活中,严格来说并没有踏入社会,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的社交能力严重不足,而踏入社会就业以后,必然会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社交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交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艺术专业对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舞蹈表演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而音乐剧表演专业对这一能力的要求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职业道德良好、务实勤奋,富有艺术开拓创新精神。善于博取众长,并通过自学,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的信息、心灵美好,体魄健壮、具有较高艺术审美能力。传媒类艺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参考其它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传媒类艺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能力相对要统一一些,基本上每个专业的社会能力要素都具有一致性。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能力主要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热爱本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及创业精神,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同受众的不同要求的应变和表现能力等,而具体到每个专业这些社会能力要素有所不同。[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素质问题,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问题。一方面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要具备国家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艺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该专业艺术生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加之高职艺术院校具有学生就业上的地域性特点,所以艺术类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又受到学校所在地域的深刻影响。本文以国家对高职艺术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校省级课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索》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与我校实际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艺术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为我校艺术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先期成果已经应用在学校教学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本课题后续研究中将就这一问题继续深化,希冀为本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就业工作的开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希望给其它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癸萍,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6)

[2]倪蕾,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2014(01)

[3]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陈岚,高职院校会展专业隐性课程设计: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2015(01)

[5] 陈利平,提升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作者简介:

雷姣:政工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就业与职业指导;

曹志超:高级政工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方向:就业与创业指导;

韩云剑:政工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