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应该强化语境意识
2016-05-14单晓蕾
单晓蕾
【摘要】笔者认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其实并不在知识点上,而是在句意的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翻译句子时,教者不能只强调知识点,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只要积累足够的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的阅读就没有问题了。要强化语境意识,让文言文阅读真正回归到“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语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文言语句,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教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通常更多地强调知识点,比如词语的含义、句式特点等等;还有的总结出留(专有名词)、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等等规律。但笔者认为,翻译文言语句,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强化语境意识更重要,因为语言离开了语境毫无意义。缺乏语境意识,知识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能力;缺乏语境意识,规律总结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无法上升为“道”。
高考中的文言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这就需要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扎实,而掌握知识最终是要运用知识,深厚的文言基础知识要与敏锐的语境意识相结合,方能灵活运用,进而准确完成翻译。下面请看2013年的两道高考题: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2013全国新课标Ⅰ)
画线句中的“辄”,从知识积累方面看,其副词用法有两个常见义:立即,就;总是。在画线句中,这两个含义选择哪一个,语句都通顺,而学生通常不假思索地译作“就”。现在我们结合语境来看一看。“朝政已移于中官”“非事未尝入州城”“辄颦蹙不答”,这三个句子互相呼应,说明文升对朝政的不满及躲避, “辄”译作“总是”能够更好体现这种不满与躲避,而且与“未尝”一词共同起到强调的作用;译作“就”则削弱了这种意味。
(李)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013全国新课标Ⅱ)
画线句中的“竟不引进”是个省略主语的句子,这是学生都能判断出来的,而关键问题在于省略的主语是什么。很多学生把“其兄”当作“竟不引进”的主语,进而把“竟不引进”翻译成被动句:“(他的哥哥)终究没有被推荐。”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脱离语境。画线句其实是对前文“(揆)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的举例说明,如果把“其兄”作为“竟不引进”的主语,则无法表现传主李揆的“性锐于名利”,所以“竟不引进”省略的主语应该李揆,该句不是被动句,应译作:“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以上两例,其中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都很熟练,但错误率非常高,为什么?因为眼睛仅仅局限在需要翻译的句子上,语境意识淡薄,所以空有知识却无法正确运用。
强化语境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推断平时不太常见的词语的用法、含义。比如今年高考的全国甲卷:
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画线句中“矢”的“粪便”义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绝大多数考生失分在这个词的翻译上。很多学生能根据“啖”判断出“矢”一定是吃的东西,不能取其常见义“箭”,但却误认为通“尸”。这种错误的推断源于不能够完整地关注语境。“岁大饥,人相食”和“ 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提示我们,“矢”应是本不能吃但为了充饥又不得不吃的东西,理解为“雁尸”显然与语境不符。再根据其读音,可以大胆推断出其应译为“雁粪”。当然,如果学生阅读过《史记》中的“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会提高推断的准确率。
有的时候,学生几乎连句子大意都把握不住,其翻译与正确的语意大相径庭。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严重忽视语境,把需要翻译的句子孤立起来对待。如果能够细读翻译句所在的相关语段,找出翻译句与其他语句间的语意关联,把握大意就变得比较容易了。比如: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
翻译这个句子时,学生对“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的语意理解偏差特别大。画线句是休烈“对曰”,那么其针对的问话就很重要,所以必须仔细体会肃宗的问话。肃宗问话中的“朕有过失”与休烈回话中的“罪己”“不忘规过”是呼应的,而“朕”“汤、禹”和“有德之君”是呼应的。肃宗的问话显然是表明意识到了自己会有过错,休烈的回话则以圣君汤、禹为例,表明君主正视自己的错误,国家就会昌盛,肃宗就是“汤、禹”一样的“有德之君”,所以自己特别高兴。如果注意了两人对话中的这种呼应关系,画线句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其实并不在知识点上,而是在句意的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翻译句子时,教者不能只强调知识点,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只要积累足够的文言基础知识,文言文的阅读就没有问题了。要强化语境意识,让文言文阅读真正回归到“阅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