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14申敬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长高三导师

申敬红

北京市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在课程方面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性增强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学会选择、学会决策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如果学生在发展方向、课程方向上选择不明晰的时候,就需要有人为他提供有效的、专业的帮助,这就是学生指导工作。这不仅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服务,也是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

北师大二附中在2007年开始构建学生指导体系,学生指导体系明确规划了两件事情:一是学生指导的主体是导师,导师的指导工作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二是指导的内容,包括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心理辅导和生涯发展四个方面。在学生指导体系的框架下,我们逐渐形成了学生指导课程体系,包括健康生活、生涯发展和学会学习三个领域。例如,健康生活领域有“我们都是压力下的蛋”“战拖延”“奔跑吧!高三”等;生涯发展领域有“职业体验日”“自我认知”“决策与幸福”等;学会学习领域有“文、理哪个方向更合适你”“高二学法指导”“理综想说爱你容易吗?”等。

学生指导课程体系突出灵活性和弹性,课程实施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领域系统实施,也可以选择领域中的某个内容独立实施。课程实施范围既可以是全校的活动,也可以是年级或班级活动。课程实施主体既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导师。课程形式丰富,有活动、讲座等;有选修,也有必修。

要实现学生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还需要导师对学生指导工作的认可和执行,这就需要在学生指导工作中形成较为一致的共同认识。在几年的实践中,学校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晰的思考,并达成共识。

一是明确学生指导工作的内涵。学校将学生指导工作明确表述为“为了个人幸福和社会效益,在个人努力发现各自潜力的整个时期对其援助的过程”。具体而言,学生指导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幸福和社会效益”,也就是一定要兼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学生指导的基础是“个人努力发现各自潜力”,也就是学生指导一定与个人自主意识相匹配,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指导的特征为“援助”,也就是非强求,这点明确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是伴随性的指导,是建议性的指导,是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指导。

二是明晰“指导”“教育”和“管理”这三大学校职能的区别。三者之间既独立又相互渗透。“指导”与“教学”相比,“指导”不像“教学”那样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不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指导”更强调个性,强调灵活性和随机性地服务于学生学业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指导”与“管理”相比,“管理”强调强制性和整体性,侧重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指导”主要是(但不限于)个别指导,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是一种开放性、选择性的辅助,伴随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三是明确导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导师与教师虽然只有一字只差,但两者的身份和角色存在很多不同。我们在探索中发现,导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按照顺序排列)倾听能力、沟通能力、兴趣优势和学科背景。只有确定了导师核心素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导师的培训工作。

四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指导工作中如果还是延续导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实质上还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生指导的另外一个主体对待。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学长制,每一位高年级学生都应该在学习、行为、修养上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具体地说,“学长”包括毕业的校友,更包括在校的高年级学生。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学长制”活动:高二学长引领高一新生参观并讲解校园文化、高二学长进班给高一新生讲如何适应高中生活;高考后高三学长为高二学生举办以“我的高三”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大学“学长进校园”,为高三学生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等。从学生到学长,虽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是成长的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的指导也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教育的“设计”和“平台”。

编辑 肖佳晓

猜你喜欢

学长高三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白鹭起舞
高三·共鸣篇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我把高三写成诗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