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是文人,更是师者
2016-05-14于萍
于萍
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30多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
其实,程翔老师不像一个纯粹的教师。
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看到四季的变化,看到树叶飘落,看到瑞雪纷飞,看到蓝天白云,心中就会有所感动,我知道自己的心还没有干枯。”这样的敏感和激情是文人的特质。
他曾写过这样的书——历时5年,成稿100万字,详细探究和注解了古典文献的《<说苑>译注》。这样的专注和考究也是文人的特质。
所以,很多人说他是一个文人。这是对程翔老师至高的评价。因为,正是这些文人特质让他的教育有了更大的容量,正是这份情怀和专业追求让他成为真正的师者。
他的眼中有历史和远方
送报纸的师傅曾经在校园里看到一幕“奇观”——一位教师一边备课一边潸然泪下。“我平生第一次看见备课还能备哭的!”师傅啧啧称奇。
这位奇人就是程翔老师。当时他正在准备《琵琶行》这一课。在别人眼中,这只是一首诗,而他却从中读出了愤懑和悲鸣,在他眼里,这一字一句就是人生,这抑扬顿挫就是历史。
程翔老师所理解的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更是文化和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了解语文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但是,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知道“语文”这个概念的起源。而程老师深入地考究过,语文这个概念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而产生的,它承载着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包含着民族崛起的美好愿景。语文就是一部史诗,就是一部民族志。
因此,在程老师看来,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外,语文教学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热爱母语,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心灵、精神、人格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视野和情怀,有文化担当和民族责任感。
听程老师的课,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的眼里不仅有现在,还有历史和远方。
有一次,程老师讲授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将自己带入到诗歌中,情绪激烈而悲痛,但他却发现讲台下的学生神情淡漠,毫无感情。程老师急了,这种态度怎么能行呢,这首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意义。于是,他研究学生心理,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他放下课本,先给学生讲起了安史之乱。政局的动荡给民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关内大饥,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才诞生了这首现实主义的诗歌,才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时而激愤,时而悲伤,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循循引导。在这样的历史铺垫和情感氤氲中,学生主动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演绎这首诗歌。他们沉浸其中,深入思考,不仅领会到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更深刻探讨了其时代价值。
此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程老师都会带领学生探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蕴含的深刻思想。所以,经常有学生在程老师的课上流泪。学习《岳阳楼记》,他们为范仲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胸襟而赞叹;学习《卖炭翁》,他们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旧社会而愤慨;学习《小狗包弟》,他们为人性的复杂而悲痛;学习《背影》,他们为父爱的深沉而感动……
“一个语文老师,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年复一年题海压身,虽然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但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始终保持对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注,始终追求着亲情友情和爱情,始终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程翔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情感充沛,心怀家国,这是文人的灵感和情怀,而在程翔老师的眼中,这就是语文的灵魂和使命。
研究是他的信仰
我国著名古籍专家李致忠先生还记得,曾经有人给他打电话请教云谦刻本《说苑》和北大藏残本《说苑》的关系。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电话那头的程翔不是专门研究古籍的学者,而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但是,了解程翔老师的人都知道,这事一点都不奇怪。程翔老师身上有一股文人的“倔劲”和“傻劲”,他用五年的时间跑遍了古籍收藏馆,请教了许多古籍专家,终于撰写出100万字的《<说苑>译注》。在此书的后记中,程老师说这五年的时间,他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视力一天比一天差,心境却一天比一天淡泊”。寥寥数语,饱含了一位研究者的辛苦与专注。
这不是程翔老师出版的第一本书,从教34年,他出版了11本书,其中有两本是研究古籍的,一本是介绍班主任管理的,剩下的是语文教育专著。即便从专业作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效率也是高产的。几乎每一个夜晚,程翔老师都是在阅读与写作中度过的。长夜漫漫,一灯如豆,他却从来不觉得辛苦。
“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这是程翔老师对教师的定义。他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像作家一样来要求自己,要具备学者的品质,严谨创新,有自己的学术阵地和学术成就,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来教课。如果教师只专注于研究考试,那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因此,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程翔老师就将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在他的价值观里,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思考就是对这个职业最大的尊重。
在程翔老师看来,语文从来都不是一门简单的说话和写作的技能,它是一门科学,有着严谨的学理和规律,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在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学理的书籍,如《汉语语体概念》《读解学引论》《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解”理论和写作教学的“三维写作体系”,让语文教学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程翔老师说,做研究很累。但是谈起语文,谈起研究,他的眼里有着熹微的光芒,透过这光芒,仿佛看到,深夜的一盏孤灯下,他埋头笔耕的背影,还有点点白发在灯光下闪烁。
站在他的肩膀上
程翔老师办公室的窗外是一片荷塘,风荷摇曳,碧叶连天,让人不禁轻念起那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站在窗前,程老师时常会想起他身边的那些“小荷”,这些年轻人既是初站讲台的青年教师,也是求知若渴的年轻学子。
程老师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徒弟,因为每一天都有人推开教室的门,问他,“程老师,我能不能听听您的课?”程老师来者不拒,“如果有人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那么我愿意做这个人梯。”
一零一中学的郭涵校长至今还记得程翔老师的小板凳。来到一零一中学担任副校长的第一个学期,程翔老师每天拎着这个小板凳去教室听课,一连听了80多节课。最初,很多老师期待着聆听这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指点江山”,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被聆听的那个人。其实,这恰恰是程老师对自己的定位——与“指挥者”相比,他更愿意成为“孺子牛”。
坐遍了每一间教室,程老师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写了厚厚的笔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细致地点出了他们的优点与不足。之后,他与教师们一起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去教师发展学校上课,主动请缨做示范研究课……
程翔老师的心很大,不仅装着他身边的这些教师,还惦记着那些在遥远的尤其是教育落后的地方开拓希望的教师。身为“国培专家”,他去过太多地方做过培训,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但他始终记得一个地方,一个人。
这个地方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四川汶川。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程翔老师与三名同事一起代表学校奔赴灾区,在北川中学,他与师生一起上课,一起生活。听了程老师的课,很多老师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课。窗外是被地震摧毁的校园,他们却在废墟中看到了希望。
灾难的无情让他落泪,但在满目疮痍中他也看到了教师的坚强不屈和不懈追求。临别前,一位语文老师说想得到程老师写的一本书,回京后,程老师立刻将书寄到汶川。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希望。这里成了程老师的牵挂,此后,他又去过很多次四川,参加灾区教师的培训工作。
于程老师而言,不论距离远近,每一名教师都不是陌生人,而是与他共同奋战的生命的塑造者,他俯下身子,给他们一个肩膀,让他们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让他们看见星辰,看见大海。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