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发现,从算法多样化到算法优化

2016-05-14吴素梅

新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竖式两位数运算

吴素梅

一、缘起

在同课异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发现,一些教师对计算教学已形成一般流程:“导入→探究→交流→优化→拓展”。笔者明显感觉到几个共性问题:一是算法多样比较粗糙,流于形式;二是教师预设的方法不出现便不罢休,“逼”出算法;三是思维挑战性不强,盲目优化。

对学生而言,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二、思考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运算能力,它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可以概括为:理解算理、发现算法,重在运算的道理及算法的发现。我们强调优化,就是要从探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思维碰撞的创新过程,从而走向发现,让其中蕴含的思考价值熠熠生辉。理念更新,教师有必要从两个层面上做到教学策略的改变。

第一层面,善于发现学生。教师需改变传统说教观,主动观察学生,关注到每位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交流,算法多样“呼之欲出”。

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除了教师及课程的因素外,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亦不容忽视,以生为本,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的思维是有不同层次的,能力强的学生思维层次高,能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力弱的学生正好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与方法,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分享和展示自我。

第二层面,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以自己对学生生成的发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从而引发彼此的发现,算法优化“水到渠成”。

“算法多样化”不是单纯的方法多样,不是以多代优或一味求多,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方法的感受、体验、对比,发现规律,生成算法,在互动交流中明晰算理,有意识地使方法更加优化或较优化的过程。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直接主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只有放手让学生做了、说了,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我们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生成。鼓励课堂生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成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学生提出的方法有的只停留在表层,抑或繁琐或不够全面,这时需要发挥教师“点石成金”般的引导作用,促其亲身经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的习得过程,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悟出方法。

三、实践

(一)情境导入,感受需要

授课时,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寻找有效数学信息(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并初步交流各种想法,如估算、笔算等。接着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14×12,你会计算吗?把你的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教学新方法,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使数目的计算有相当的依据,无意义的问题不选用。操作方法:利用点子图(横14个,竖12个),请学生数一数、想一想、圈一圈,尝试计算。目的是唤起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原有认知经验。

(二)积极寻找,生成算法

算法是需要在学生寻找、发现的过程中产生的。

学生自主尝试后,组织反馈。结合点子图学生会出现多种算法,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分类(图1),引导学生发现:A、B、C、D、E五种方法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拆分之后,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算式。学生的发言是积极的,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先分后合”。学生感受到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实际上就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么,哪种方法与其他方法有明显不同呢?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很容易就会发现方法D不同,是先求10套几本,再求2套几本,最后求出12套的本数,教师对方法D做重点评析,目的是为后续竖式计算的教学及明晰算理做好铺垫,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到此,一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应怎样用竖式进行计算,学生的探究热情已然高涨。

(三)激发思维,内化算理

算法即运算途径,即基于算理,能使运算合理简洁进行的方法。也就是说,无论心算、口算、笔算,或面对整数、小数、分数等,任何算法及其变化、演进、技巧,均基于算理。运算能力是由算理到算法,从算的“慢、笨”到“快、巧”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算理的内化才能促成算法的真正形成,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投入方法的探究过程。

学生生成的多种算法,它们与竖式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多想、多动、多说,思维进一步深入。学生思考:14×4×3、14×3×4、14×2×6、14×6×2、14×10+14×2和14×5+14×5+14×2等。其中哪种方法能恰当地体现竖式的计算过程?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依据,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竖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直观的点子图,使学生留下清晰的思维轨迹,使学生反馈的学习成果得以证明。(图2)学生计算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乘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的道理,促成算理的内化。

(四)引导发现,优化算法

算法确立的标准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合理与简约,在比较中“探索→总结→运用→拓展”。

首先是基于算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横式与竖式建立联系,然后把得到的竖式进行比较,最后得到基于位值的一般竖式算法。(图3)有时学生的错误给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研究错误的产生,通过一起分析,一起比较,引起高度重视,避免计算时再次出错。例如,教师指出:“刚才有位同学算14×12得到的积是42,你知道他错在哪里了吗?”通过让学生纠错的办法来确定算法,也未尝不是好办法。

四、反思

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并不是一种比讲授更复杂的教学方式。只要给学生留出较充分的探索空间,教师再多一些恰当引导,每个算法都可能被学生找到。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出发思考计算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适”。

(一)适度失控

算法是技能,是经过寻找、发现得到的技能。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放心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个时间点、每个节点上要干什么,我们都规定得特别详细,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失去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开放,产生碰撞,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找寻计算的一般方法,形成基本的运算技能,才能走向深度教育。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搭建适度失控的开放性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施展才能。

(二)适当点拨

提倡算法多样化,课堂上的适当点拨最为重要。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形式多样,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揣摩学生思路,洞悉真实想法,进而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他们讲清自己的算法。算法多样化是宝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既是师生互动,也是生生互动的产物,它离不开教师在其间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适时优化

计算教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当学生呈现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适时引导自主体验,让他们沉浸于数学课堂,在寻觅、还原最简单直观的道理和方法的过程中,使算理和算法融为一体,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瞻前顾后,找准时机,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竖式两位数运算
竖式趣题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竖式填数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有趣的运算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