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05-14王丹
王丹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积累,拓展认知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87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逐句逐段地讲解和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影响了他们的知识拓展。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珍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获得启迪,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先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方面的借鉴和帮助。
一、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当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但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因为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信息、进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的主体,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经验的传递者,是学生的指引者、合作者。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既要阅读文本,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和文本的交流程度,这样,学生与教师和文本之间都建立直接的关系,可以直接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个性解读,有机会在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中重构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这样的互动是理想的教学状态,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其个性特点也能得到发挥。因此,在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通过融洽的、和谐的师生交流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能使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中,他们的思维会更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潜能、发散思维、认知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所谓阅读期待,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自己所预想的情景,进而形成的一种阅读要求,可以说阅读期待间接反映了读者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或阅读需求,而阅读需求的不同又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文本产生了阅读兴趣,是否能够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当一本新书或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向是不同的,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岸柳飞絮的江南风情”所打动;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所感染;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所吸引……
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在课文呈现的画面或者背景中“游历”一番,之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阅读的动力源于学生的期待和需求,而学生的阅读期待源于他们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最想要学习什么、想要知道那些知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整理、归类,使这些问题更系统、更规范,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并产生阅读动力,体现出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阅读需求,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要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让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他们的思维从固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给学生创设足够的“问题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内张扬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重视学生的诵读和感悟,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以感知为基础,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为特性,以感性、具象、知觉思维、顿悟思维为主,促使学生利用对语言的直感能力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获取丰富的文本意义、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构。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读自悟”环节,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文本有什么体会,对文章有哪些了解。不管是针对某个方面的,还是纵观全文的感受,不管是浅层次的认知,还是深入的了解,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而且不怕说错,这样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精读文本阶段,教师应当把繁琐的分析课文的时间节省下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让学生去感去悟。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常常可以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在这种极具个性的问题中,学生阅读文本的自由度比较大,感悟的空间比较广,可以促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利用,体现出个性特征的自主求知过程,同时也坚定了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信心和思维的独立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要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单一化,以及教学过程教条化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也使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快乐、自由地进行个性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成勇.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
[2] 李文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旬刊, 2013(22).
[责任编辑 赵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