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叔子:科学院士的人文情怀

2016-05-14黄晓艳

中关村 2016年9期
关键词:石钟山湖口人文

黄晓艳

梦想是时代的缩影,是人类最原始的世界观和内心需求。要说童年时代的杨叔子与同龄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比别人读的古书多。接受的是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1933年9月,杨叔子出生在江西湖口的一个书香世家。杨家自先祖宏高公明代任职湖口教谕,历经十五代人,代代秀才不断,被称为“一线穿珠秀才杨家”。父亲杨赓笙(1869~1955)是江西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主义革命,1913年曾倾其家产资助并与李烈钧一起组织与领导了讨袁的“湖口起义”(即二次革命),当时与李烈钧并称江西的“一文一武”,担任过孙中山秘书并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杨父先后担任过江西省民政厅厅长和代理省主席,因同情并救护过共产党员和反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而遭罢官;江西解放前夕,因主张江西和平解放而被国民党当局软禁于江西赣州。解放后才得以返回南昌。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和妥善照顾。

杨叔子幼年的时光,是在战火中度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侵华日军逼近湖口。在父亲杨赓笙带领下,举家逃难最后到了江西黎川。临行前,父亲曾一脸凝重地将家人召集一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绝不做亡国奴!如果日军追上我们,我们全家就投河自尽。一个也不准活!”这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令杨叔子至今难忘。杨叔子同样不会忘记,父亲教读《静夜思》时告诉过自己:湖口就是你的故乡,看到月亮,要想到湖口,想到石钟山,想到故乡人民正在遭受日本鬼子的蹂躏。正是在那个懵懂的年龄,国与家的苦难,让他明白“国兴旺,家才兴旺;国衰亡,家亦破败”的至理。

在躲避战火的颠沛流离中,杨叔子无法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5岁起便在父亲指导下学会认字,咿咿呀呀地诵读古书,他的学前教育就是一本本的诗书典籍。直到9岁入小学学习时,他已遍读《四书》、《诗经》、《书经》,唐诗三百首与百篇古文更是烂熟于心。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学习就是培养一种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他人小学,就进入了高小,由于他从未接受过数学的教育,高小一年级学习数学时,杨叔子开始硬是琢磨不明白“29除以7为何要上4”之类的问题。带着问题思考,通过对老师讲义进行一遍遍的推写,他终于明白了除法运算的过程和原理,并发现所有的逆运算,都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来寻得答案;这就是他当时的体悟:“试试看!”自此,他深深地喜欢上数学,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

杨叔子牢记父亲的教诲,以博览群书之志,去解读他所能了解的事物。一切有挑战性的、益智性的活动他都喜欢,只要是知识,只要有价值,他都感兴趣,并渴望达到深层次的境界。

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的国学造诣,深深地影响着杨叔子的人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建国后,杨叔子在南昌读中学,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3年因院系调整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科研方向的选择,杨叔子有自己的标准。一要有水平,二要国家需要,三要有支持。把握这些原则,他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融入机械工程领域,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交叉。对工作的执著认真,使得杨叔子在先进制造、设备诊断、无损检测、信号处理、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47岁那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此后,他专注的方面之一是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监测与诊断的研究,做起机械设备的诊断“医生”,并与同事、学生一起,从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来推进了机械设备诊断学的体系、内容与诊断方法,凭借着多方面的相应的创新成果。1991年,58岁的杨叔子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也是华中理工大学第一位中科院院士。两年后,成为当时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

回想起激情飞扬的学生时代、青春岁月,杨叔子仍然感恩的是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读书对人感情上的熏陶是其它社会实践较难达到的,尤其在儿童、少年时期。我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解放那天起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哺育,这两个方面,使我强烈感到教育之重要、文化之重要、环境之重要、文化育人之重要。”

科学和人文“和而不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科学和人文同源共生、互通互动、相异互补、和而创新。”杨叔子强调。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杨院士坚持认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在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他不遗余力地在华中理工大学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杨院士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的分析,是从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即实践、知识、精神三个层面展开的。他认为:科学主要解决认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问题,人文主要解决精神世界与终极关怀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体两面,不可偏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

在形而下层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质上“同源共生”,都是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生于人的大脑对实践活动的感知及对感知进行加工而形成的认识、知识和概念。

在知识层面上,科学与人文两者确有差异,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科学是指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人文是指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科学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和规律的把握;人文是人文文化的历史积淀。记录的是人类、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追求的是在精神世界中满足个人及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科学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人文不仅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科学的知识是一元的;而人文的知识是多元的。在思维层面上,科学表现为系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表现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方法层面上。科学是严格实证的;人文往往是体验的,是非实证的。在原则层面上,科学求真、求是;人文求善、求爱。以上这些差异是相对的,因为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人文文化不能不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不能不提炼客观实际的本质,不能不遵循客观实际的规律;同样,科学文化不能不反映精神世界的感悟与多样性,不能不反映精神世界的需要。杨院士正是通过对大量科学事实的揭示,对大量文艺作品的分析,指出“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科学与人文两者确是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互动、互融。同时,杨院士从人文文化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表现意义上,指出:人文求善乃“为人之本”;科学求真乃“立世之基”。

在精神层面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共同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思维、人性与灵性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实现水乳交融。从这个角度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且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是杨院士一直思索的问题。

“现在的人,大多没有看到人文的价值作用,而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人文文化可以陶冶情感,升华精神境界,纯洁人性;也可以活跃思维,挖掘创新潜力,启迪灵性。科学知识和人文交融,有利于让青年人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与文化二者不可或缺。爱因斯坦曾说过: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对人的关怀应高于科技,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这些理解,也许就是我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吧。”

杨叔子无疑是一个诗性的灵魂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20年来,杨叔子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上。于是,我们看到:他屡屡受邀作为本校人文讲座的主讲人,与大学生分享人生经验,畅谈人生理想,极大地活跃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氛围;他还先后应邀在清华大学等百余所单位举办各种讲座300余场,和当代年青人谈读书,谈做人,推动了人文素质教育之风的盛行。他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如春风化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学子。

深怀故土,倾心家乡教育

石钟山坐镇鄱阳湖口,危崖高耸,形势险要。扼江湖之门户,当吴越之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杨院士对家乡的深情和热爱无处不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令他留连忘返。在“难忘的时刻,难忘的地方”这篇文章中,他曾这样表述:我出生的地方是湖口,湖口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苏轼《石钟山记》一开始就讲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我家就在石钟山脚下,从家门到山门只要一二分钟就够了,我还在石钟山上念了初中二年级,石钟山山上这样那样的山路,我都会走;山上大大小小的熔洞,我都会钻;山上许许多多的景点建筑,我都知道。家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饮水思源,出生地、家乡湖口是我最难忘的地方之一。

1985年11月,杨叔子在九江市参加专家顾问组成立会期间,应时任湖口县曹志平县长邀请回到故乡。诗兴大发的杨教授,填《满江红》词一首,寄抒情怀:“年流卅六,蒙相邀,重回故里。非梦幻,乡音切切,往事历历。校设山巅曾攻读,侣游岸畔时嬉戏,最爱是,夕照满城墙,霞映水。梅洲远,双钟伟,湖浩瀚,江无际,喜旧城新貌,楼房栉比。入夜亲朋争话旧,侵晨情景竞霜醉。浴朝阳,放眼立矶头,东流急。”杨叔子经过反复斟酌,总觉得意犹未尽,没有达到精雕细刻的境界,于是他提出把“校设山巅曾攻读,侣游岸畔时嬉戏”两句修改为:“遐宇名山曾攻读,爽心秀岸时嬉戏。”最后,这首充满了浓烈乡情的《满江红》被湖口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收录发表。

永怀一颗博爱的心,一份感恩的情,杨叔子院士不仅把毕生的精力献身他热爱的科学事业,还把他的爱国、拼搏精神播撒到他的母校一湖口中学。2008年12月4日,杨院士兴致勃勃地回到他的母校一湖口中学看望师生们,他首先参观了这座新建起来的校园,并在湖口县人民大礼堂为湖口中学高中师生作了题为《踏平坎坷,成人成才》的专题演讲,还去拜会了“石钟山诗词学会”的诗友,返回武汉后,还特地写了一首诗《七律·返乡感赋,次韵奉答石钟山诗词学会》,赠送给学会:“年年梦绕石钟山,盛世归来倾盖欢。动地呼声催鼓号,奔空彩焰耀城关。难言肺腑情翻滚,唯向乡亲腰折弯。喜诵新诗恭赠答,清香愿共誉人间。”

也许最幸福的人是做他最有兴趣的事情,这种兴趣能给人持久的追求和无限的激情,体验到成功时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坚持。如今,杨叔子,这位执着的老者,仍以满腔的热情、无悔的执着,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找着最大的交集,推动着更多的融合。

猜你喜欢

石钟山湖口人文
鄱阳湖口水位流量关系研究
非遗视角下湖口弹腔艺术形态及文化渊源研究
访石钟山
人文绍兴
2013年湖口县舜德乡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湖口首次发现并放飞白鹇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