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构建资助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2016-05-14康琪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康琪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数量仍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情况以父母务农或下岗、单亲家庭、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居多,贫困生在上学期间面临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由此所产生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为了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如今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解决了很多家庭贫困孩子入学后要面临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当然,资助只是手段,其宗旨在于育人。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政策,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贫困学生得到了相应资助,但在具体资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与物质资助相匹配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能力培养、专业引导等措施,无法满足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思想和精神成长的需求。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缺乏有效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

目前,贫困生资格认定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学生提交的由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或《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依据,经过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考评、班级的评选、院系的审核复查等程序得出贫困生名单。由于大部分生源地开具贫困证明的门槛较低,因而无法保证其所出具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班主任、辅导员的考评主要依赖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和班级评选,而班级的公开评选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夸大家庭贫困程度,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强等原因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认定出来的贫困生是不够准确的。

2.忽视贫困生心理、思想问题的引导

很多高职院校把贫困生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事务性操作及各项资助的资格评审和发放上,在贫困生的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品格熏陶等方面的工作非常匮乏。虽然国家也提出了要重视贫困生思想教育问题的意见,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高职院校很容易忽略这项工作,即便有些学校做了相关工作,也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引导,最后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3.资助主体形式单一,没有与专业相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的各类奖、助学金、补贴主要来源于国家、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这些奖、助学金种类繁多、金额较高。但是也存在着资助渠道过少,无偿资助较多、有偿资助较少的问题。由于资助资金分配不均,容易出现学生重复获得的情况;资助形式和类型比较单一,不能照顾到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且资助没有与专业相结合,社会助学力量比较缺乏。

4.缺乏资助体系的跟踪反馈机制

目前,由于没有完善的资助体系,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贫困生现状后续的跟踪和反馈。在资助发放工作完成后,学校没有继续关注这些贫困生在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在得到资助后贫困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加之资助评选缺乏科学完善的衡量、评选标准,其中有太多的人为影响因素,还可能出现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被列为资助对象的不良现象。

二、构建资助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

1.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

只有严格把握贫困生的认定机制,才能保证国家贫困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公平、公正,才能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贫困生。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该校采取了以下贫困生认定流程:首先,贫困生需要写贫困申请书,提交贫困生证明或《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作为基础参考。其次,学校根据《各类困难学生评定参考标准》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进行A、B、C三个等级的划分。A、B两个类别的学生需要再提交相关证明,如,父母有去世的,需提交死亡证明;父母有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需提交医院病例等。最后,由班主任、辅导员挑选班级内有公信力和代表性的同学,组建成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对A、B两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如果两项证明均有,这些学生就可以直接被认定为贫困生,对于其他申请贫困生的同学,因为家庭条件大致相同,就让工作小组成员,采用匿名编号的方式简要说明每个同学的情况,让大家公开投票进行认定。

2.构建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建立系统化的贫困生资助培养方案

家庭条件的影响、物质的匮乏会导致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贫困生进行长期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贫困生入学评选起,就为每一个贫困生建立档案,同时制定系统化的贫困生资助育人培养方案,定期开展针对贫困生的诚信、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开展与专业、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激励他们上进,让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并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

3.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侧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除了金钱上的资助,学校还应该在日常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实践、就业方面给予帮助,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应纳入对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拓宽资助渠道。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给了贫困生更多关爱,除了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还在专业学习上加强对贫困生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质,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学校联系景区、旅行社、博物馆等相关单位,为学生在周末、寒暑假做兼职提供了岗位便利,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校内外勤工俭学的渠道,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校企合作方面,以“订单”的形式,让企业提供校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同学,让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时候直接与企业签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在就业方面,帮助贫困生提前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学校提供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可以优先考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同学。

4.制订资助体系的跟踪反馈机制

为了完善资助体系育人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应该制订合理的资助跟踪反馈机制,加强对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跟踪回访,这其中还要包括正在实习、已经就业的贫困生。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后,我们通过跟踪反馈机制来了解贫困生日后在学习、思想、心理方面的困扰,引导学生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贫困”状态,激励其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责编 黄紫鹃)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