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6-05-14孟秀玲赵娟史彩宁
孟秀玲 赵娟 史彩宁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来(1995—2014年)有关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总结了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的现状与特征,并指出了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现状;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44-03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对于语言学界传统研究领域的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的教学与研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与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作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1]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成为了最近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学科,对其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
鉴于此,为了了解国内ESP研究的发展现状,捕捉ESP研究的发展脉搏,以期引起学术界对ESP研究的更多关注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的ESP教学实践。本文以近20年来发表在外语类主要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为主要依据,分析总结了国内ESP研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了2014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所列出的国内外语类14种核心期刊,它们分别是(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原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现代外语》及《中国外语》。首先,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上述期刊名及1995—2014年时间段为检索项进行一次检索,然后分别以“ESP”、“专门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专业英语”和“科技英语”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最后对于检索出的每篇文章逐一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与ESP研究不相关的文章。
结果发现,截至2015年1月12日,14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ESP研究的文献共计202篇。现以所得数据为依据具体分析中国大陆地区ESP的研究状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趋势分析
各期刊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从1995—2014年202篇检索结果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ESP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2000年之前(含2000年)共发表ESP相关研究论文33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5篇。而2001—2014年,共发表论文169篇,平均每年发表12.1篇,比2000年之前平均增长了7.4篇。图1中的国内ESP研究论文(1995—2014年)趋势图表明,我国过去20年对于ESP的研究从未中断,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增长,但增长不具有持续性,多次出现谷值和峰值。峰值分别为2001年(15篇)、2005年(14篇)、2009年(16篇)和2011年(20篇),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自大学英语成为大学必修课以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未停止。例如1999年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2004年1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而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ESP研究将英语语言基础与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从而激起了人们对ESP研究的热情。
(二)研究方法分析
本文借鉴了文秋芳和高一虹等对于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将研究方法分为非材料性研究(non-empirical studies)(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理论及应用操作描述以及个人经验与观点)和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ies)(包括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量化研究和以访谈、观察等材料为基础的质化研究两大类)[3]。 根据该分类方法,本文对202篇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分析,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此外,为了更清楚地看出上述趋势,本文以5年为一单位,将前后四个5年做一对比(见表3)。
从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20年我国ESP研究中占绝对比重的是非材料性的研究,共计有171篇,占总研究的84.7%,而实证性研究论文仅有31篇,占总研究的15.3%。和国外的ESP研究相比,国内的ESP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探讨ESP理论和教学的文章才日渐增多,但此时:“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关于ESP教学的论文,或是经验之谈,或是对国外ESP理论的介绍和存在理据的探讨,实证研究微乎其微。”[4]同时,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性研究文献与实证研究文献数量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在后5年尤为明显。虽然相较于国外的ESP研究而言,我国的ESP研究出现较晚,研究方法还是以非材料性研究一统天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意识到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ESP教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较之前有了激增,研究领域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多元, 本文根据每篇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借鉴姜毅超、李娜对ESP研究内容的划分[5],对其进行一一归类划分,将其分为7个方面,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国内ESP研究论文(1995—2014年)统计:按研究内容
从表4我们不难看出,过去20年来我国ESP研究中占绝对比重的是对ESP教学普遍规律的研究(37.1%),其次分别为对ESP理论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30.7%)和对ESP教学特殊规律的研究(14.9%)。而对ESP语言特点的研究,无论是本体语言学角度还是具体某一专业角度,都涉及较少,分别只占5.9%和3.5%。
此外,对于105篇ESP教学规律的研究论文,我们又根据其讨论的角度对其再次细分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需求分析、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语料库研究和评估测试7个方面,具体结果见图2。
同样,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对ESP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49%)上,而对ESP教学极为关键的师资培训(6%)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语料库(4%)的研究却极为忽视。
三、结论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对ESP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该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从上述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ESP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思索。
1.研究方法单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桂诗春早在1988年出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中就提出:“应用语言学必须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统计和测量手段,进行量化分析。”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发现,我国的ESP研究大多为国外ESP理论的引进和宏观性的阐述,或为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而对ESP具体教学情况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较少。即使采用实证研究,也多局限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测量手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数据处理技术的程度也较低[6]。这表明,关于ESP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于科学化和多样化。
2.研究内容不平衡。从近20年的研究成果分析来看,我国对ESP的研究内容分布严重不均,国内ESP的研究主要聚焦在ESP教学普遍规律和ESP理论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上,而对ESP语言特点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此外,在ESP的教学研究中,也只注重教学方法等研究,而对ESP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Biber 2006;Hyland2007)语料库的研究、ESP评估测试的研究等却极为忽视[7-8]。
3.ESP评估测试研究较少。作为教学评估手段,语言测试的研究至关重要。评估测试是ESP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既能鉴定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为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辅助信息,又能较为客观地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其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此外,评估测试的结果还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掌握教与学的情况,为其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然而,国内关于ESP评估测试的研究相对稀少,不能够系统地、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ESP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无论是研究数量、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ESP的教学实践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显著的指导促进作用,但对整体的ESP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仍有许多领域有待于人们的开拓。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2]蔡基刚. 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
界,2004,(2).
[3]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
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4]翟云华.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浙江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5]姜毅超,李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
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7,(4).
[7]Biber D.University Language: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M].Amst-
erdam:John Benjamins,2006.
[8]Hyland K.As can be seen: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