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初探
2016-05-14王莉亚
王莉亚
应用型大学要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本文主要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现实基础和内外环境条件,在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应用型大学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进入本世纪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7月,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0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处理学校发展规模、质量和速度的问题;从高校本身的实际出发,制订有专业特色、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构建一套规范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提高高校自身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具体来讲,高校必须注重内涵建设,这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也是保持其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例如,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办出特色,获得社会认可;以原有的优势学科为基础,积极拓展具有应用型、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学科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要不断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的优秀经验,完善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等。
二、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源于经济领域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后来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用来分析大学的发展问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相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即要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所有基本要素协同运作,相互配合。二是独特性,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均有自己的特色,不易被其他学校模仿。没有特色的大学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三是动态性,即大学的核型竞争力是在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四是增值性,即大学的竞争力能够给学生、社会和国家带来价值,例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没有增值性的竞争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通过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它是大学对自身基本性质、价值追求、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应用型大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出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而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建设代表了大学的教学研究水平,在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方向,是大学形成特色和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
3.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就无法在学科上形成优势。因此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职能和永恒的主题,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根本尺度。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要符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地方人才特色化发展,与当地企业进行密切合作,面向地方或行业的基础需求和现状培养应用型人才。
5.管理机制
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纽带,科学的管理能够整合学校的各种核心资源,承担了其他各要素的支撑作用,也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效能。
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应用型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肩负着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培育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应用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对大学核型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1.明确办学定位
要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首要问题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每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大学只有明确了办学定位,才能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才能够赢得竞争优势。
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学校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科学客观地评价就是要把这种优势、特色找出来,从而在竞争中产生一种超越其他对手的优势,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大学准确了解自身并作出合理定位的依据。其次,要充分尊重自身发展的历史和传统。大学发展和创新必须以固有的传统为基础,大学办学定位要尊重历史传统,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应用型大学始终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和技术需要,不断创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再次,要保持并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应用型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办学特色得以保证的关键,要大力加强本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努力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的优势。最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大学在地方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作用。
2.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学科规划和建设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应用型大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集中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学科。但因物质资源有限,应围绕学校优势学科慎重地进行重点学科的建设,理性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群,促进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应用型大学应建立以基础学科为基础的特色学科群,即以某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为中心,联结与其相近和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建立一个相互渗透交叉、相互支持依托的学科群体。优势核心学科对群内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和凝聚作用,其他支撑学科对优势核心学科起支撑作用,其他相关学科保持同核心学科和支撑学科较强的相关性,优势核心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产生新的研究方向或成为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
3.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不是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应试型人才,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要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树立理论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应用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把实践教学过程作为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发挥应用型大学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巩固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到生产一线进行教学实践锻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工作素养。同时,通过联合办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用型大学应紧紧围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创造育人环境,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原则,吸引和培育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是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这既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具体来讲,应用型大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好大学与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在遵循大学自身办学规律的同时与政府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赢得政府和企业更多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应用型大学与行业、企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要在互动双赢中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契合,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搭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平台,拓宽对外合作的渠道,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办学格局。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术转移,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省级。积极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决策咨询、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技术测试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建立其校企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战略联盟关系,探索建立大学与行业之间长期稳定、双赢的联系机制,努力争取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二是形成大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尊重学术自由,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建立健全各种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和认识制度改革,强化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应用型大学具有历史较短、面向大众、服务地方、应用为本和实践教学等特点,如何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是其面临的紧迫问题,构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科学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加强管理等方面探索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希望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但本文仅是对应用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许多实践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