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质疑”之钥开“提升”之门

2016-05-14祖文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质疑热情中华

小学生智力、身心仍然都在不断的发展,正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时期。《学记》中说道“善问者如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看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人学问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小学生语文的学习同样适用。

一、发现质疑之钥,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喜爱看卡通片,喜欢玩变形玩具,喜欢挑战新鲜事物?这些都源于兴趣,兴趣是质疑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们从兴趣培养出发,发现质疑之钥。

第一、教师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师不能只自己读课文,读完课文学生读,这样的课堂会十分枯燥。何不以一种故事形式的课堂开展呢?抓住小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先讲文章背景,然后再以一种探入式模式吸引学生眼球,学生更能不知不觉增长知识,教师讲解的问题,学生也更容易发现疑问。

第二、鼓励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生的问题或大或小,但是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热情却影响很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教师一个小小细微的反感表情,学生都能够察觉,所以小学生提出或者回答问题时,教师都要以一种欣赏的姿态来看待学生的问与答。比如,一个学生提出来了很简单的问题,教师要夸奖其提出的不错,然后这种问题可以请求其他学生作答,学生看到教师满意的表情,当然会产生一种愿意提问的心态,这便是自信的力量。

第三、趣味教学,提升学生热情。比如课文朗读,可以先不采取一起读的方式读课文,抽查读课文,学生有紧张感了越会努力认真朗读,学生朗读过后,要对学生的朗读积极鼓励,鼓励式教学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不仅是课文的朗读,其他板块教学仍然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适中才能将其转为动力,所以培养质疑能力时,可以先从培养趣味课堂开始。

二、打开提升之门,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单一的语文教学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之法。只有丰富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也会在学生眼中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加有深度。

第一、抓住题目。所有的文章都是围绕着题目而写。题目是学生容易抓住问题的地方。比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想想题目的意义,有的学生可能单纯的会提问“家里没水井怎么感谢”?教师这时就可以再次挖掘课文所讲的内涵,让学生们想想真的是一定要感谢挖井的人吗?学生们可能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引申到我们应该感谢辛勤付出的教师,又比如我们应该感谢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到底应该感谢谁呢?这个问题就问得恰到好处了,教师在挖掘出中心思想时就可以让学生们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第二、抓住文章关键字。文章的关键字有时可能揭示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应该抓住关键字,关键字有助于学生进行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提问。

三、推开质疑之窗,揭示小学生语文学习内涵

深度文章的语句有助于帮学生们打开质疑之窗,发现问题的所在。教师摆正角度,学生是真正解读课文的人,教师只是答疑解惑的人,教师不可以把内容都讲一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逐层深入,寻着学生的足迹再做深入讲解。这时,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引子,让学生读课文,发现问题。

比如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可以先提问本文让你觉得出现得最多的句子是哪句,又或者你认为哪句是中心句?学生们大部分会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会提问读书与中华崛起有关系吗?中华崛起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周总理真的是靠读书才让中华振兴的吗?还有好多学生想到自己并没有想到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周总理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和学生从文章中一同发现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揭示小学语文内涵。

文章小结或者教师的教学材料中都会有对文章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问,教师主要会进行这些提问,其实文章中还有些点是不能被察觉的,这时眼尖的学生会发现一些文章中的端倪。如果教师这个时候与学生共同探讨,这篇文章也就被真正掰开了、揉碎了。

质疑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揭示小学生语文内涵、鉴赏小学语文学习空白开始,只有真正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提问并乐于提问,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大大提升。

祖文文,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质疑热情中华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