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特点浅析

2016-05-14吴新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表现特点

吴新风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开放式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对某高职院校近50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其学习倦怠的表现,并分析其存在的特点,为学习倦怠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表现;特点

在大学校园里,“逃课族”已屡见不鲜,这是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情绪,如果学习倦怠现象持续蔓延,不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学习倦怠的定义

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的,以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和马斯勒其(Maslach)对“倦怠”下的定义引用得最多。Maslach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lment)。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首先提出“工作倦怠”(job burnout)一词,用来描述从事助人职业的人员因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成就感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倦的状态。随着工作倦怠问题的深入研究,国外有学者运用工作倦怠研究成果提出了学习倦怠的理论,因为在学习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倦怠现象,研究侧重于学习倦怠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还有学者把课业压力作为大学生学习倦怠首因。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对倦怠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的方向延伸到教育领域,并给学习倦怠下了定义,有研究人员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资源匮乏或学习要求过多造成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持续的强制性的学习中所表现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等。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定型的学习模式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倦怠的几点表现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习倦怠现象,笔者根据实际工作自编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见表1),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8份,对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使用的数据均来自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的情况是比较突出的,归纳为以下三点表现。

1.学习情绪不高。41.2%的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但48.5%的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如果学习时间长,有65.4%的学生有过筋疲力尽、倦怠等情况。3.5%的人有过休学或者退学的念头。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倦怠、厌烦和缺乏动力等情况。

2.学习行为失当。调查显示,38.3%的学生表示有过旷课、迟到等不良行为,虽然学校实施了深夜关网措施,但还有54.5%的同学上网、玩游戏到深夜,这必然影响了白天的学习效果。有61.6%的学生表示,上课期间会积极配合教师教学,但因为社团活动、网游、晚睡等因素使白天的学习感觉疲惫,上课很难注意力集中,课堂上容易发困,没有兴趣。有70.5%的学生表示只有考试的时候才去突击学习,应对考试,而17.5%的学生表示在课外主动翻阅与专业有关的书籍,积极学习。由此可见,学习行为失当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成为不少学生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3.学习成就感较低。50.6%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内容与就业、社会需求关系不大,有56.6%的学生感觉学习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24.4%的学生赞成“读书无用论”等观点,55.8%的学生对期末考试分数很不在意,56.4%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成就感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学习倦怠的案例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生学习倦怠的成因,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一方面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对问卷调查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案例1:李同学,男,某高职类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一学生,他家境较好,性格开朗,懂礼貌,因沉迷玩游戏导致旷课比较严重。研究人员问他:“怎么那么讨厌上课,有什么可以帮助你呢?”他说:“上课没有意思,特别是上数学课听不懂,很多同学反映教师上课讲解不清楚,我也不喜欢与班级同学在一起,感觉同学太虚伪,还不如在宿舍舒服。”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该生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原因有两点,主观方面:一是学生不努力,不想克服困难,而继续沉迷网络游戏,越陷越深;二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弱,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对集体有排斥心理。客观方面: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失当,经了解,父母都在做生意,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二是专业教师授课的方式有待改进。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该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总之,从这位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不当和学习成就感低来看,须要给予长期关注,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要给予专业学习的帮扶,以提高学习兴趣,班主任鼓励其多参加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其尽早融入集体生活。

案例2:张同学,女,某高职类院校大二学生。期末考试的时候,她挂科两门,研究人员问她:“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帮助吗?”她只是低着头,不肯回答。又问,“你高考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怎么一年之后,你的成绩下降的那么厉害,是不是学习方法欠妥?”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大一的时候感觉自己学习成绩好,自己也憧憬着大学美好的生活,对学习也放松了点,还做兼职和社团工作,只是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复习,没想到就挂科了。”当问她“现在对学习有兴趣吗?”她说:“基本上没有中学时期那么有热情了,而且周围的同学也是这样的,即使晚上去自习室看书,大家也是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开展班级活动,而且大多数同学认为,平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必要,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过了,顺利毕业没有问题的。”

一般情况下,大学管理较为宽松,课外时间较多,不少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旦学习落后了,就感觉迷惘,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和不科学的学习规划。对于这样的学生,研究者认为须要对其加强学习适应性教育。鼓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不要盲目跟从,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以正常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

四、学习倦怠的特点

(一)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对收回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学习倦怠率分别为31.3%、65.2%、79.1%(见表2),学习倦怠情况按年级呈由低向高递增趋势。主要原因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想更好地表现自己,学习劲头比较足,学习倦怠现象不明显。大二学生已经了解到校园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大学生活学习激情的减退,把兴趣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并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如逃课、迟到、不听课等。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有些高职院校实施“2+1”或“2.5+0.5”等学制模式,使得大三阶段的理论课教少,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实习,导致有些大三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多数认为考试能过关就行,无须再认真学习。研究人员认为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需要保障他们的学习质量,端正其学习态度。对此,学校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重点加强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毕业生顺利实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倦怠的专业差异

通过访谈了解到,理工生的实验、实操和作业都比较多,考试也不简单,还要做一些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此外,学习内容多、难度较大且比较枯燥,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引发学习倦怠现象。而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学生,其本身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懂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对于文科生来说,理论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平时主要是上课、作业、实习等,理论性考试难度不大,大部分同学不用为学习和考试而担忧,学习倦怠程度也不如理工类、艺术类等学生严重。总之,在学习倦怠程度上,理工生的倦怠现象较为严重,艺术生和体育生其次,文科生再次。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差异,需要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和专业吸引力,同时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知识重要性的培养,提高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努力减少学习倦怠现象。

(三)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本次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生、女生人数分别为236人、252人,其表现的倦怠率分别是67.4%和58.7%(见表3)。说明男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比女生严重。研究人员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男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比较强烈,目标相对明确,为毕业做各种技能方面的准备,学习压力比较大,易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学习倦怠情绪;如果出现理想与现实有落差,导致其情绪低落,行为上易产生偏差,多采取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方式逃避现实问题,诱发学习倦怠。而女生一般用在学习方面的时间比较多,学习之外的工作相对较少,想法也比男生简单,对未来的期望值不大,成就感降低,因而学习倦怠比男生弱。

高职院校的学习倦怠现象是相当严重的。这种倦怠现象作为一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会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蔓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影响到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即使一部分学生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对学习状态很难做出一个合理的“是”或“否”的判断,但这种中间状态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情绪。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多开设一些实践课、讨论课、拓展课等,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因素,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期间,认真学习就是为未来适应社会做准备的。所以,大学生要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无愧于大学时代、无愧于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向晓蜜.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D].西南大学,2008.

[2]孔媛媛.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4]药丽雯,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l,(6).

[5]周丽玉,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学院学报,2008, (5).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表现特点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