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14李迪
李迪
摘要:课程实施作为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课程付诸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构筑新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课程实施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而研究课程实施从其影响因素出发也是适切的。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自身特征、区域条件、机制与管理、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环境因素、学校建设等六方面。
关键词:课程实施;影响因素
一、国外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典型划分
国外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归纳主要有三种典型代表:以富兰和波特为代表、以辛德为代表、以富兰为代表。
三位国外学者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归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改革自身因素;二是同一实施区域(学区、校区)的影响因素;三是具体学校情况;四是相关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环境因素)。四类因素中有超出半数以上的制约因素是外部一些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学者耐斯关于“全校性的课程改革是受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多种资源、组织结构和组织领导四因素影响”的见解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还有学者提出,除了外部的一些因素,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领导、教师等的一些主观因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就指出课程实施的影响要素中很容易忽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在课程发展中的角色作用。近些年关于教师焦虑、懈怠、理解等情绪和认知因素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二、国内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典型划分
国内的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也归纳出影响课程实施的有关因素,如施良方、张华就归纳出课程计划本身的特征、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教师培训、外部因素等5方面因素。汪霞将其归纳为课程计划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的特征等4方面。而钟启良、马云鹏等学者则倾向于辛德的“四因素”理论,即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校区的整体情况、学校水平上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等。在此基础上,马云鹏还认为,从课程实施的整体作用看,其影响因素还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三、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一)课程改革自身特征
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合理性。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为什么改革?想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人们的理解,改革才能得以实施。因此,改革必要性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人们对改革的拥护与接受程度。
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我国在2001年推进的义务教育阶段和2004年推进的高中阶段的改革在课程理念、结构、学科分类、课程标准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如: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三级课程”结构,高中阶段改用建立模块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这种大变化、宽维度、多内容的全新变革,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说,课程改革的复杂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推进的难易程度。
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课程改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改革成功与否,所以课程改革的方案要有清晰的课程改革目的,要有简单易行的方案,还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是为了更具有创新性,用晦涩的专业词汇、新潮的模式完成“新”变革。此外,方案还要能呼应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民众对人才发展的诉求。
(二)区域条件
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认识度和支持度、地区氛围、当地民众需要、学校的适应情况、交流系统以及教研培训情况等。
地方政府的认识度和支持度。地方政府包括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担负着改革组织启动与实施的重要作用,其他政府部门则担负着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创设改革环境的职能。因此,地方政府是保证改革顺利开展的行政保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进。
地区氛围。我国各个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更为明显,同一城市不同的学校也存在差异。基础设施条件好、师资队伍水平高的学校,自然是学生们乐意追逐的选择。同时各地区在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队伍培养、社区环境、可用社会资源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这些都对课程实施产生不小的影响。
当地民众的需要。当本地民众对改革必要性有所了解时,并认为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会支持改革,反之则会增加改革的阻力。因此,民众对改革的需要程度对改革的推进有一定的影响。
学校的适应情况。改革是一个阶段持续的适应过程,尤其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更是如此。适应的过程对各方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如学校针对课程的新变化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组织方式、师资配备时间、空间、培训等方面进行的调整,教师在教材使用、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这些调整的程度、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交流系统及教研培训情况。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看,各方人员良好的互通交流是促进课程健康发展的必要之所在。只有充分搜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在更多元的视角下进行课程的完善,因此,教师、校长、教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课程的建构者、实施者、评价者应积极主动共同建立互通交流系统,同时大力开展教师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科教研培训等,扩大改革成果,提高教师对改革的适应程度,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改革的成效。
(三)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
主要指学校的领导、普通教师及辅助人员等。三者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是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尤其是校长的改革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改革的整体方向和受重视程度,其他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影响程度虽不及校长,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小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程改革推进的执行者,其对改革的态度以及适应情况都直接对课程实施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影响着改革的进度和效度。学校辅助人员的角色与教师不同,职能也不同,但都有同一个目的——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无论是图书管理人员、学生科、教务科的人员,还是食堂的管理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辅助人员,在课程实施的推进中都分担着各自重要的职责,是保证学校课程实施整体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地理民俗环境、社区环境、社会团体及家长的影响等。
政治环境,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中央的战略部署是一种政治性的、国家宏观角度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引,而地方的落实则是具体的对政治导向的呼应。因此政治环境无疑对课程改革具有目标性的影响。
经济环境,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课程实施的经济保障程度,正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通常领先于贫困地区。所以,经济辅助支持越多,就越有力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经济环境对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地理民俗环境。各地方会根据自己区域所处的地理优势、文化背景、民俗特色等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各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都会依据课程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因此,地理民俗因素对课程的建构以及课程资源开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社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建设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学校教育付诸实践的第一站,社区环境的支持、社区文化的引导都将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其影响程度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团体、家长的影响。随着我国课程管理权力的不断下放,社会团体和家长也有了更多机会深入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尤其社会团体中的一些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在课程研究方面、公益组织在资源支持方面、家长在舆论监督方面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
(五)学校建设
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文化打造、人才培养、资源支持等。
课程建设。主要指为了适应新课程,学校在教学管理、时间空间安排、资源分配、校本教研等方面都须要进行调整,而这些都是课程在学校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力度大小是影响课程实施的进度和效度的重要因素。
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和谐的校园环境,崇尚研究的学术氛围,教师分享互助的合作氛围等,都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首要体现,评价学校的好坏,归根到底最看重的就是学校的师资实力。教师作为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学校对其培养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学校的师资水平,因此,人才培养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
资源支持。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视,还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所以,资源支持是保证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探讨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以及未来一个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何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校教育知识结构框架,我们认为关注课程实施领域,深入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从我国面对的新形势的教育实情出发,结合课程管理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走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教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