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思想

2016-05-14马兰孙德忠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马兰 孙德忠

摘 要:生存论是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的哲学生存论是一种实践生存论,它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通过“感性对象性”这一范畴,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人是具有实践本性的特殊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最终解决。研究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感性对象性;实践生存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29-02

生存论是哲学的重要维度,古往今来凡是伟大的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论思想。马克思的生存论是人类生存论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它实现了生存论研究的实践哲学转向,对于更好地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人类持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生存论是实践生存论

关于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不少人表示质疑,因为马克思从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使用过类似“生存论”这种范畴概念。但是,如果不局限于马克思哲学的某种特定思维方式和视角,不拘泥于马克思对经典文本的文字表述,坚持从他的思想内容出发,那么就会发现,马克思哲学有着自己的生存论思想,并且是全面而深邃的。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奠基于实践观点之上,在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生存论,即关于人的现实存在的理论。马克思哲学从以下两方面确立了实践生存论的基本视域。

第一,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对“人的存在状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即从黑格尔的思辨理解,到费尔巴哈的感性劳动,再到自己的感性活动理解的转变过程。黑格尔虽然发现了劳动,但他的“绝对精神”概念却使他所理解的劳动带上了抽象的色彩,最终演变成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试图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把对神的崇拜还原为对人的本质的崇拜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地位,但他将“现实的人”当作“感性对象”来理解这一坚持却使自己走上了直观唯物主义的歧途。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意识形态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于是,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出发,对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无情的批判。在这里,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其本质就是实践,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暗含的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第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主客对立思维的枷锁,开启了哲学意识形态走进人的现实世界的途径。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的理论哲学,它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沉湎于对彼岸世界的遐想,着力建构抽象的思辨概念体系,事实上在与此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之间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存在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来理解,使哲学从认识论转向了生存论。这一转向不仅彰显了人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也凸显了人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也促使马克思哲学建立了自己的生存论哲学维度并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生存论思想。

二、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生存论的过程中,虽然吸收了其中某些有价值的方面,但在根本上还是持批判否定态度。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指出,人存在的根据,既不是黑格尔的思辨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的肉体感性,而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即社会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因此,社会实践作为人存在的根据是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一个本质规定,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原因。人从古猿进化为人,除了生物进化规律起作用,更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988。劳动,特别是工具的制造使手脚真正分开而使古猿进化为人。马克思也曾说到,“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67因而,人类祖先们在劳动实践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影响和改造着自然界,也使自身演变为真正的人。

第二,劳动实践是维持人肉体生存所必需的手段。人要生存,首先必须劳动,其次才能进行其他所有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生存,人们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所以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也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9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有无决定了人的现实存在的有无。只有连续不断地生产实践活动,才会为一代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取决于实践不断的进程。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344因而,现实的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便难以避免发生多种交往和联系,处于这种联系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即社会。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的个人。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发密切,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以生产活动为根本、在人与人的联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社会的进步与退步,取决于实践的演变进程,这也是社会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使实践活动的成果以社会形式得以保留,并进行着历史的积累。因此,新一代人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总是比前一代人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着劳动。生产发展着,“生产者也改变着……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1]344,恰恰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使人对世界的意识增强,人的生存能力得到发展,使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3]494。

因此,劳动实践对人自身的形成、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根本性作用。从人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活动来考察人的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必然要求。生产活动对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离开生产的自然前提,离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离开实践来谈论人的存在都是抽象的讨论,这与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格格不入的。

三、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通过从人的实践、人的主体方面来理解客观事物,实现了人、自然与社会历史的真正统一[4]。这一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包括实践唯物主义和人学理论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开拓和丰富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确立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使我国学者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认识从形而上转变为辩证性的。正是这种新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使国内学者在哲学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新的多种理解,最有影响的是“实践唯物主义”。挖掘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实践思想,使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当代得到了发挥,也使实践唯物主义获得更为深入的发展。

其次,推动了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传统哲学过度关注思维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脱离了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则把关注点拉回到现实的人及社会,使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的建构成为可能。人学的问题不仅涉及“现实的人”的存在问题,还涉及个人如何发展的问题,即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问题。除此,人的问题之所以在现代社会突显出来,是因为人的自身价值和主体性在现代社会获得了充分展现,而后人在展现时却遇到了重重困境,从而使人开始变得忧虑与担心起来。因而,当代哲学的主题必须要去关注人,想要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变成现实,那就需要我们从人学的理论体系中来寻找方式去实现。

再次,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对对象只能是以玄想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哲学家们不是用“水”“火”“气”等自然现象来解释世间万物,就是用思辨性的“劳动”来解释世界万物。而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则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终结了关注抽象的实体性思维方式,转向用实践性思维方式把人和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实的实践中不断认识人的存在。人并没有先在的、固定的本质,人怎样生存,主要取决于他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活动,这也就决定了他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最后,构筑当今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和谐关系。个人的发展与他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为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空间,个人也只有把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中去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条件。当今现实的人与人彼此间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表现,比如社会公正的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社会安全危机等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造成人与人之间人文关怀的丧失及精神迷茫。在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视域下,人类必定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整个社会变得阳光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不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从而有利于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并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干成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J].哲学动态,2006(9).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