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书院街文化传承方向探微
2016-05-14徐雪凡王嘉雯
徐雪凡 王嘉雯
南昌书院街得名于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豫章书院,是南昌历史文化的重要凝聚地与发源地。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等原因,南昌书院街逐渐失去其昔日的书香气息以及文化氛围。本文将基于实地考察与相关人员采访的基础上对南昌书院街文化的传承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文化传承价值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在当时作为理学家们传播程朱之学的基地而闻名遐迩。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并遴选200名学士来书院聆听名儒讲学后,书院一时名声大震。清朝末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除,清光绪二十八年将书院原址改建为学堂,民国时期,又连续更名为学校。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书院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向人们诉说着百年来南昌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基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条小巷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书院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其文化氛围与人们对书香和儒道文化的向往。三百米的街道中,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走出了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博士、南昌美术馆副馆长熊青、画家姚腊远等文艺界知名人士,正是当年书院街耳濡目染的文化熏染,才造就了今天的文人大家。书院街不变的书香氛围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在2015年“最南昌——寻找南昌文化符号”活动中,书院街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而成为了继“滕王阁”之外排名第二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说,或许很多南昌市民并非明了书院街的悠久历史,但他们心目中对于书院街的书香氛围却是无限向往的。
现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书院街的书香气息似乎已经远去,但存留在南昌市民中的对昔日书院街的怀念却不曾消失。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传承价值,这条不足三百米的小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文化建设的重任。
二、文化传承方向
基于书院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其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关部门对于书院街的重建与“书香氛围”的探寻活动也确实开展过。如2005年4月27日在西湖区召开的南昌书院街研讨会和2006年3月6日在绳金塔举办的“情系书院街——西湖区书院街文化艺术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书院街文化起到了恢复作用。但这些活动的开展由于连续性不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再加上南昌近年来的文化新兴点层出不断,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要想让这种处于时代边缘的文化取得显著的复兴成果,必须从文化实体本身的重建和文化现代性转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书院街的重建改造是复兴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代表一种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实体依旧存在,我们才能从他的身上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洪都豫章书院于清末1898年停办,后来改建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书院街的旧址由于店面、艺术培训学校和住宅区的挤占,在此基础上重建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在停办113年之久后的2011年12月10日,豫章书院在南昌龙悔心理职业技术专修学校吴军豹的策划下开展了“复学”,新址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濡溪村。复学后的豫章书院效仿当年书院的建筑风格和授课形式,讲授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学内容。在复兴后的五年里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师资力量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在南昌市民之间知名度还是不够。选取新址重建是整个文化弘扬的第一步,但重建后还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资,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扬文化的潜在价值。
另外,南昌书院街应该注意其文化形式的现代性转型。书院街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从书院街走出一大批文艺界泰斗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条街巷本身,而在于一种书香文化氛围。据在东书院街长大的今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说,五六十年代的书院街可谓“书院街书香郁郁,厚福巷福气酡酡”。在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巷中,经常有人坐在街头巷尾读书,追求的是一种书卷氛围。现如今,这种氛围已经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快节奏时代而去,而这才是使书院街文化边缘化的真正原因。因此,复兴书院街文化的根本在于复兴阅读氛围,这同时也是古老的书院街文化在现代转型的关键形式。2016年4月,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并发起的“书香赣鄱,全民阅读”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倘若在今天的时代这种书香氛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即使是当年的书院街不在,它的精神内涵还是能代代相传。
综上,书院街文化复兴的关键并不仅在于重建和修补工作,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重拾。为了使这条充满魅力的书香小巷在现代焕发生气,我们必须对其文化价值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
徐雪凡,王嘉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