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夏瓷·水云间
2016-05-14徐永盛
徐永盛
凉州城东南隅,祁连山南麓下,有一个叫作古城镇的地方。
融流分润六渠宽。凉州区古城镇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的杂木河流域,人们从山脚开始繁衍生息,随着淙淙流水一路向南,于是就有了上古城、下古城。
走过杂木河,走过古城,耳畔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落叶随风将要去远方
只留给天地美丽一场
曾飞舞的身影,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幸福的过往
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
依稀留着昨天的芬芳
那熟悉的温暖,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无边的心上
……
静谧的塔尔湾
塔尔湾,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充满着温馨、明净、空彻和亲切。将这样一个名字和小山村、古遗址联系起来,在纵横的视野里一点儿也不觉得空旷遥远,宛然在身边。初见名字,便生向往。
数年前,第一次走进塔尔湾。那是深秋时节,黄色的山坡前,西夏学研究专家孙寿龄先生指着裸露在外的西夏古民居房屋遗迹文化层,给我们讲解着西夏瓷马头在这里的问世奇遇。身边的沟渠里,清流潺潺而过。孙寿龄先生告诉我们,只要低下了头去看,满沟渠的西夏瓷瓦残片都在向着你微笑呢!
回去后,我将带来的几块西夏瓷碗、瓷瓮的残片放在了办公桌前。每逢困倦的时候,拿起那些残片凝视,眼前便总是浮现出剽悍的党项汉子在风尘中扬鞭远去的情景,总是不由地想起塔尔湾那个小山村。
数年后,为了业界一位前辈的嘱托,我与摄影艺术家刘忠兄再次前往塔尔湾。
沿着一条曲折的柏油路前行,来到武威城南35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忘记了年龄和性别的塔尔湾淡定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静听涛声远,心与天籁鸣。”当我再次走进塔尔湾,心中涌起这样几句诗。
一直往前行,就会到达位于华锐高原的毛藏,那里是杂木河的发源地。塔尔湾是杂木河的上游,这里两岸依山,柏油路的东面至山脚下是农家梯田式的耕地。耕地北侧,静静地坐落着几十间土砌的房舍,与巍峨的大山相比,显得低矮而疲惫。听不到犬吠鸡鸣,看不到袅袅炊烟,亦没有人来人往。
初秋的农田里,万物依然呈现出活泼、成熟的深绿,一点也不造作。在农田里,有一个被绿草覆盖着的土堆,据当地的人们说,这就是塔尔湾寺的故址。沿着土堆边缘,一位妇女正躬着身子,挥镰刈割着野草。阳光照耀着她丰腴亦富有线条的身躯,加上娴熟的劳作,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健康阳光的味道。她的西边,一位50多岁、比较健壮的农家妇女正悠闲地在地里转悠着,身边一只可爱的小狗正在奔跑。妇女和狗,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一份活力和休闲。
柏油路的西边是茂密的丛林,从中传来阵阵涛声。不知是林间杂木河的水声,还是清风许过丛林的问候声,亦或是我们的心声。
这就是迎接我们的塔尔湾,绝对的静美、恬淡,没有都市的浮躁,也没有乡野的粗朴。
这里是一片有故事、有文化的土地。上世纪80年代初,塔尔湾的群众在农田基建和农舍修建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同时更惊喜地发现了大量西夏瓷器和瓷片。1984年和1987年,人们在此又征集到部分西夏瓷器,采集到多种瓷器标本,并发现大量的瓷片和灰层堆积物。1992~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结果告诉世人,塔尔湾为一处西夏人居住的遗址。
日月两盏灯,从古照到今。昨天,这里成了我国西夏考古史上迄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和花纹多样的一处遗址,成为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成为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
面对云来云去,花开花谢,塔尔湾不喜不悲。
静谧的塔尔湾,若水,若瓷。
正午的上古城
从塔尔湾到达上古城时,已是午间。云,懒洋洋的;风,懒洋洋的;树,懒洋洋的;心情,随之也懒洋洋起来。
午间的上古城村,异常清静。山乡的日头无遮无挂地悬在头顶,团团云彩去留无意,率性而游。没有一丝风,也听不到风与树的交流;安静的村落静静地卧着,总是让人想起小时候常在乡间见到的老狗,它伸着长长的舌头,卧在村头,毫无目的地等待或张望。
穿过村子,朝着山的方向走,左手边有一块空地。空地的西北角孤独地坐落着一个造型奇特的建筑,呈圆墩型,像年代久远的坟包。它的身后矗立着一截不算高的烟囱。圆墩前方开口,像大张着的嘴,里面塞满了麦草。在那开口的左、右上方又有两个小小的洞,宛如人的眼睛。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人瞪着眼睛看着前方,又像一个人张着嘴巴讲述着什么,加上后面的烟囱,又像一只动物匍匐在地,静静地注视着远方,并将尾巴高高地翘起。
这儿,就是目前这一带留下来的唯一一个旧瓷窑。没错,就是制造瓷器的窑。
我知道,这决不是西夏的官窑乃至民窑,但至少应该是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窑。
如果把一部漫长的瓷器史喻作一段旅程的话,这个窑就是一个驿站的一件信物。它让我们瞻前,让我们顾后。
穿过村子,向着山的方向走,右手边亦有一块空地。空地的前方是一片果园,那果园的老墙发着幽幽的光,在正午烈日造就的空寂时空里,让人感觉分外幽深而不可测,仿佛这里凝聚着许多千古不解的秘密。空地的后方是村民的院落后墙,依墙曾经修建过一些别的房屋。残破的墙壁、遍地的废瓦、几棵孤独的小树曝晒在烈日下。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几个不同形制的物件,仔细瞧,应该是烧铸瓷缸、瓦瓮的模具,现在也被废弃在那里。而那些残破的墙壁上、墙角上、墙根里,到处都放着大大小小的破瓦片,有的爬着,有的立着,有的躺着,有的斜倚着。而在农家的房顶上,到处都有用瓷缸改装的烟囱、漏雨槽。
无疑,这是一个与瓷有关的村落。
穿过村子,向着山的方向走,在村子与青山分界的水渠旁的大树下,张寿仁静静地坐在一个废弃的磨盘石上。88岁的张寿仁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他行走在青山下的村落里,虽然弯着腰,但很让我们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