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

2016-05-14彭凯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特殊性普通人

彭凯平

津巴多教授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在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也曾经被3次搬上好莱坞银幕,探讨的是好人为什么变坏。目前,津巴多教授的工作已经转向积极心理学。他新近的研究工作之一是关于“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这也正是他首次到访中国在北大演讲的主题。

“英雄”是人类社会普遍崇敬的对象,然而,我们对“英雄”往往有一些不完全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常常把“英雄主义”看作是“英雄”才有的一种品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无意中放弃了自己能够成为英雄或者是做出英雄行为的机会,而选择了平庸和懦弱。这也就是津巴多教授以及积极心理学要提倡“英雄主义”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对“英雄”和“英雄主义”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呢?

我们常把英雄当作是一种天生的人才。其实,同理心、道德意识和牺牲精神是人类的天性,正是这些天性让我们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危难或痛苦的时候,是可以做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事情的。这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是普通人能够成为英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原因。

如果我们谁都期望别人是英雄,自己是凡人,那么,就会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旁观者效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出英雄般的行为,英雄就是我们自己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英雄也不只是军人的职能。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那些受感染的病人,这些医生和护士就是英雄;还有那些即使在遭受到身份、地位、名誉甚至生命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真理,揭露社会弊端,这样的人同样也都是英雄。

我们也不要把英雄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坚守真理和原则的英雄行为不一定会让其他人觉得舒服或受益,反而可能得罪很多人。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津巴多教授以及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四个特别重要的标准。

第一,英雄一定要心怀一种坚强的信念,知道自己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且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坚守精神。第二,英雄可能会涉及风险或者生命危险,或者是社会性的伤害和牺牲。第三,有的时候,英雄可能不只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其实不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如在纳粹肆虐的时候,不去做残害犹太人的事情。第四,英雄行为,既可以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地为大众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是在短暂的、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偶然行动。

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可用来发扬“英雄主义”的精神呢?积极心理学刚刚开始展开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据和有效的培养方案,来弘扬和提升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不过,津巴多教授认为,想象、模仿、敬仰、憧憬“英雄”和“英雄主义”本身就可能是培养“英雄主义”的一种方法。为此,他提出普通人成为“英雄”的四种可能的方法:

第一,要明确道德底线。这样,当任何人的行为触及这些道德底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有所行动,这种行动可能就会产生英雄。

第二,要培养坚持原则,不怕伤人情面,不畏惧人际冲突的一种行为和心理习惯。妥协、逃避、懦弱、从众经常是让我们不敢承担责任、避免做出英雄行动很重要的心理障碍。

第三,一定要抵制为坏人坏事找理由、找借口、合理化的心理习惯和倾向。良心上觉得不对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触犯良知的事情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找的,无论是民族的特殊性、政治的特殊性、历史的特殊性都是不能成其为理由的。

第四,一定要有一种大历史的视野。不要看一时一地的得失,一定要看长久的历史检验。这种大的历史视野会让我们认清我们行动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因此,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的伟人,当然是英雄;寻求真理、牺牲自我的人,也是英雄;即使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能够为良知、为良心、为其他人的福祉做出坚持原则的事情,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行为。

津巴多教授从“研究人类如何变坏”转变成了“研究人类如何变好”,其目的是想把“英雄主义”这种积极心理学传递给普通人,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特殊性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