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中国家长的爱与怕
2016-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6期
2016年4月1日,重庆一位单身小伙冉先生在朋友圈晒出和母亲的聊天记录。“清明节还没耍朋友,就别回来祭拜外公了,你对得起死去的外公吗?”母亲以逝去的外公为要挟,逼他早点结婚。最后,他只得偷偷去给外公扫墓。
在陕西,31岁的男子遭逼婚,父母到他开的餐饮连锁店里堵门砸店。
在长沙,一位28岁的刘小姐,母亲花1380元在网上买了棵桃树,想让女儿走桃花运……
类似的逼婚“案件”,在你我身边已随处可见,这些年来,它从一个隐性的家庭问题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春节一年一次,升温到每逢节假日必催,乃至每天“以命相逼”。
两代人之间的鸿沟,突然在“孩子要不要及时结婚”这件事上骤然加剧且猛烈爆发,已成为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父母和孩子之间,因逼婚和反逼婚,双方对彼此的困惑和不理解,从来没有这么深切且持久。
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生活的折射。是父母出了什么“问题”吗?
在中国的孝文化之下,这是一个冒犯的且危险的命题,但更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社会课题。 那些激烈的强硬的逼迫背后,也许不是父母在故意与子女作对。孩子所痛恨的那种身不由己,那种由亲密关系带来的束缚、压力、指责和伤害,或许正是父母自己的感觉,他们只是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方式告诉你——他们唯一觉得安全和不变的亲人,他们自己所经历过的,有多身不由己;他们所受到过的束缚、压力、指责和伤害,有多折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