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艺术品金融化
2016-05-13于晓伟
于晓伟
艺术品金融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交易不透明和风险难把控
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基金及信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艺术品金融化仍在小范围试探阶段。
究其原因,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是起步较晚,各机构发行产品都是试探性;二是受艺术品周期影响,2010年前后艺术品投资情绪高涨时,又恰逢市场回落。
“从金融角度讲,最核心的是资源配置、信用和风险。”他分析说,艺术品金融健康发展需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参与方的良好沟通合作,有健全的信用和问责机制;二是投资者要有长线投资的理念。
但国内艺术品换手率太高。在过高收益诉求和短期投资倾向的刺激下,艺术品金融模式创新远超国外。与此同时,互联网则进一步降低门槛,将艺术品投资由富豪新宠迅速变成大众狂欢。
不过,随着监管收紧及市场进入调整期,艺术品金融也将回归理性的探索和发展。
小规模探索与多元细分
熹喜网质押的艺术品:清雍正窑变观音、清代葫芦瓶、清康熙五彩棒槌瓶、顾景舟双线竹古壶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推出非凡理财计划,其中“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以50万元起,期限两年,预期最高收益率18%。这是国内较早的艺术品金融探索。
据魏鹏举介绍,国内艺术品金融种类主要有私募性投资基金、私人银行针对VIP客户的理财产品、艺术品抵质押,及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下的艺术品资产包等。此外,还有基于互联网众筹意义的金融产品。
如东方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签约推广朱炳仁铜雕艺术。公开资料显示,艺术品完成转让交易后,该文交所仍为认购人提供后续保管、增值服务,还有线上线下系列推广活动。
“从世界范围讲,私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较成熟,前者有完善的信用和风控机制,后者的典型代表就是艺术银行,像瑞银集团的艺术银行项目。”魏鹏举说,国内最常见的是各类艺术品投资基金。
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联合艺术市场研究机构ArtTactic发布的《2014年艺术&金融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约 72家运营中的艺术基金及投资信托,其中7成以上在中国。
专注于艺术品投融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玺喜网创始人孙星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艺术品金融在细分领域更多元,模式创新远超欧美。尤其是互联网的介入使艺术品金融更大众化,传统金融模式下难以参与投资的大众群体都能参与进来。不但加快了资金募集速度,其交易透明度较之传统模式更高。”
“比如,基于在线拍卖产生的小额信贷、担保、质押等,一些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资产包也以互联网方式竞价交易。”魏鹏举说。
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艺术品投融资机构显然更灵活。
例如玺喜网还推出了艺术品租赁、代销、仓储保管及私募基金业务,也为拍卖预展或博物馆做语音导览,这部分人群也是潜在理财端客户。还有艺术社区,比如建立古玩圈商户联盟、与招商银行探讨给古玩城商户联合授信,以及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维护客户资源,提供免费文博讲座等。这使玺喜网维持较高的客户回头率,其平均投资金额约20万元。
当下,大众市场的投资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随着监管规范,无法通过银行流动的优质资产端可以通过互联网流通,就能做到普惠金融。”孙星辰说。
最大难题是信用背书
2015年初成立于上海的玺喜网主营业务是艺术品质押融资:为寻求艺术品变现的客户找钱,同时将质押艺术品的债权以固定收益形式出售给投资人。
对其董事长孙星辰来说,创业的动力是因为看到了传统艺术品交易领域的“痛点”:拍卖周期太长,私人洽购“水”太深;典当行很少做艺术品相关业务,一方面是缺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利息太高,不但没有促进艺术品流通,反而成了“鼓励”违约。
银行虽然有时也和拍卖行合作,但后者对于承担责任显然不那么情愿。
“以质押融资为切入点,是为了‘回归艺术品真实价格。”孙星辰解释说:“艺术品金融一直未能形成规模,首先在于交易不透明和风险难控。”
为此,玺喜网对质押品有三轮鉴定估值:首先是自有专家团队,对真伪采用一票否决制;其次是拍卖行、典当行等外部专家意见;最后是保险公司核保确认。质押价只有估值的3~5成,也是为最大程度分散风险。
最重要的是无条件回购。“我们下游有很多商户、藏家、拍卖行、文物销售机构,有些人在鉴定阶段就参与其中,有购买意向,会签订无条件回购合约。”她说,如果对估值出现分歧,就“从卖方市场回到买方市场”,看无条件回购方的出价是多少。
另一家艺术品投融资平台——杭州柏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与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杭州西泠印社等合作进行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和后续处置。
其艺术品质押物涵盖珠宝、书画、瓷器等多门类,一旦还款环节出现违约,会通过合作的拍卖公司转入销售环节,实现流通变现。
考虑到流通性,玺喜网接受的质押品主要是明清瓷器、字画、杂项等,这是因为明清艺术品价格逐年稳步增长,虽然近两年行情不理想,但影响不大。
如果金额超过50万元需提供银行流水记录,超过100万元另需资产证明。目前,其借贷成交总额约1.5亿元,违约率是零。
“其实,一定违约率能带来价差收入,因为无条件回购的价格比质押价更高。”孙星辰说。
当下,对于柏融投资、玺喜网这样的投融资机构来说,如何“把信用背书做大”仍是最大难题。
“用各种方式分散风险,让投资人相信鉴定的真实性。”她说:“我们还在探索,前期曾以线下客户为主,很多人在展厅看到质押物才愿意投资。”
急功近利的回报诉求
“国内艺术品金融有很高的盈利要求。”魏鹏举说,比如2007年民生银行发行的非凡理财计划,后续无法支撑过高收益诉求,发行两期就停止了。
在孙星辰看来,艺术品投资年增长率是14.4%,包装成金融产品后年化收益率在10%上下比较正常,但假货横行显然对这一数据有所冲击,“我们收到的借款需求很多,但只有约5%是真东西。”
魏鹏举认为,艺术品金融应该是更长线的投资,一般为5~10年。
以“艺术家共同信托”为例,其运作模式是:艺术家承诺每年向信托中心提供稳定的作品,信托中心负责运作,提升作品的市场价值,一般有10年左右锁定期。10年后根据增值情况出售,约40%的利润归艺术家所有,其余为信托中心公积金及管理运营等费用。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上世纪70年代买入艺术品,直到15年后才卖出,部分艺术品更是持有到90年代末,最终获得11.3%的年平均收益率。
“这种长线培育方式在国内有难度,因为中国投资者普遍倾向于短期金融产品,加之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契约精神。”魏鹏举说。
实际上在国内,艺术品往往像股票、房产一样频繁交易。
而这种对回报急功近利的诉求,催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艺术品金融产品。
2011年,天津文交所将画家白庚延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挂牌上市,按份额交易模式拆成600万份和500万份,每份1元。
两件作品短短两个月产生17倍净回报率,按每份17元价格计算,《黄河咆哮》的市值已突破亿元;而白庚延作品最高拍卖成交价是392万元。
后来,天津文交所为防止交易价格暴涨暴跌不断修改规则,也引起投资者极大不满。到当年9月2日,《黄河咆哮》价格为3.05元,《燕塞秋》为3.04元。最终,这一巨大泡沫被国务院一纸限令戳破。
“文交所模式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估价,仅仅是股票式的买卖炒作。”孙星辰分析说。
在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看来,艺术品金融的发展更多依赖于资本要素市场及相关法律的完善,像建立权威的鉴定、确权、评估机构,完善交易平台,提升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等。
自2016年3月15日起,中国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特别强调了追溯性确权。像引入明示原则和尽职调查原则,艺术品经营单位不得隐瞒艺术品来源,要标明艺术品的作者、年代、尺寸、材料、保存状况、价格等信息。
实际上,互联网的参与使得艺术品金融的影响总体趋于积极:参与方正变得理性,明白追逐短期利益不现实,也不符合艺术金融规律;同时,互联网的浮躁期也逐渐成为过去。
但是,当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动荡不稳,很多人乐观地估计:资金会流向艺术品市场,这也许只是一种基于理论的美好愿望。
“避险和追求相对稳定、较高的收益,是资金的‘天性。”魏鹏举说:“除了艺术品交易本身进入调整期,当下,艺术品金融无法带给投资人足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