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产品贸易出口的优化策略
2016-05-13卢秋萍
卢秋萍
长期以来,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缓慢,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较低。据农业部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为58.9亿美元,同比减少14.0%,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仅为8.3%,远低于水产品、蔬菜等农产品的增速及占比。并且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着低端产品多、专业品牌少、物流落后、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多等情况,这些情况进一步恶化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环境。基于此,本文针对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一、中国肉类产品贸易的出口现状
(一)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缓慢,出口额远低于进口额
我国因为人口多、畜牧业发展水平低,肉类产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中比例一直较低。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4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从40.5亿美元增长到68.4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了68.8%,2015年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4.0%,仅为58.9亿美元。此外,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呈现逆差现象,出口额远低于进口额。从2007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肉类产品进口额从64.7亿美元增长到204.5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216%,远高于同期出口额68.8%的增速。可见,我国肉类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缓慢,出口远低于进口。
(二)我国肉类出口产品以禽类、畜类产品为主,肉类加工产品出口额有所增加
我国肉类出口产品以禽类、畜类产品为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及其肉类加工等产品。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禽类产品、畜类产品的总出口额分别为21.8亿美元和27.8亿美元,在肉类产品总出口额中占比高达84.2%。其中猪肉、鸡肉出口数量分别达到7.1万吨、18.6万吨,猪肉同2014年相比减少了25%,牛羊肉出口量同比也平均减少了17%,分别为5795吨和3657吨,出口额分别为41.260千美元和33.442千美元。与此相反,肉类制品的出口额增速加快,所谓肉类制品即指肉类加工产品。2015年我国肉类制品的出口额为959.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16%。总的来说,我国肉类出口产品以禽类、畜类及其肉类制品为主,牛羊肉出口额比重依旧较低。
(三)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市场不完善,主要以亚洲为主
当前,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不仅发展缓慢并且出口的市场结构较单一,主要以亚洲为主,特别是香港、吉尔吉斯坦的比重较大。以出口份额最大的猪肉、鸡肉为例,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香港猪肉出口量为4.8万吨、占比67.6%;对香港、马来西亚鸡肉出口量分别为9.1万吨、2.5万吨,占比分别为48.9%、13.4%.尽管近些年来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向欧美地区扩展并有所发展,但效果不太理想。如荷兰在2015年我国鸡肉制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占比排名第三,出口数量为7446吨,同比增长了17.6%,但占总比仅为2.9%。肉类产品出口市场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这不仅不利于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还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肉类生产企业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
我国肉业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据中国肉类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小微肉类企业占比高达70%,规模以上肉类企业仅占30%。并且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低,这给肉类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肉类制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由于70%的肉类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工业化水平低,多以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较少,如白条肉、热鲜肉、散售裸肉多,分割肉、冷鲜肉、包装肉、肉制品少,这导致很多小微企业无法转型成科技含量高的肉类制品加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排名前20的牛羊肉加工企业的总和,还达不到牛羊肉市场总额的10%,整个产业处在较落后的状态。二是养殖场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以养猪场为例,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猪存栏中99头以下规模猪场占比高达 50%,猪场总数达到6713.7万个。而美国生猪存栏6600万头,排名世界第二,但5000头以上规模占60%,全国猪场仅有7.1万个。可见,我国养殖场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这在提高企业养猪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抗险能力。这不仅不利于肉类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总之,肉类生产企业的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已成为了制约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国肉类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国际竞争力较弱
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较全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强,但协调统一性、可实施性低,欠缺统一的执法依据。在监管方面冲突与盲区现象严重,监管的力度与效果低。如2014年12月18日法制频道曝光的江西省上高县和丰城市专杀病死猪屠宰场,年杀数量达7万多头并销往多地市场。此外,饲养环节使用非法违禁药物、违法使用添加剂、屠宰加工环节出现“注水肉”等。这些现象使肉类企业失去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亏损加大,无力发展出口贸易。据中国肉类协会数据显示,到2015年初,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786家中,351家企业亏损,占比达9.3%,较2013年的8.9%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这些现象也损害了我国肉类企业的国际形象。肉类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问题、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不足等现象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我国肉类产品品牌塑造力、企业名誉,从而影响了国际形象,从而严重制约了肉类出口贸易的发展,导致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三)国内需求量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肉类生产总量达到8500万吨。然而肉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一直发展缓慢。以猪肉为例,2015年产量为5487万吨、但其出口数量为71.541.4吨,占比仅有0.12%。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需求量大。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国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从30多公斤增加到60多公斤。且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排世界第一,国内消费空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形势严峻。尤其是源头控制及残留检测的标准不断提高。如2006年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中的化学品残留物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同年11月香港食环署加大对来自内地的肉类产品的乙类促兴奋剂残留检验力度。再如俄罗斯从2004年以来对我国猪肉出口进行“封关”,直到2015年才放开。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肉类产品物流落后,冷链物流不健全
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物流系统的支持是密切相关的。物流体系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会有效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类产品物流技术落后,冷链物流不健全。首先,我国肉类产品的冷链物流起步晚,各环节组织不协调。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90%左右的肉类产品仍在没有冷链保障的情况下完成运输。而美国的冷链物流发展相当成熟,肉类产品的冷链运输率高达90%以上。其次,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肉类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主要以生厂商和经销商来完成。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而美国拥有大量实力超强的冷库企业,如冷库运营商US Cold Storage、PFS,综合冷链运输服务商ABLE Freight,干线运输企业CR-England等。再次,我国与肉制品冷链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仍是空白。而美国在2002年就成立了冷链协会,由航空公司、卡车运输商、地面搬运商和设备生产商合作组成,并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这一指标用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奠定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冷链体系还未形成,肉类产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中监控保障体系还没形成完整系统,致使肉类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国际竞争力低下。
三、优化我国肉类产品贸易出口的策略
(一)提高肉类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各产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而肉类产业一直发展缓慢,多以小微企业为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制约了肉类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基于此,需要从整体肉类产业链入手,加快推进并实现肉类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首先,要实现动物养殖全产业链模式,要有效控制饲料、养殖等环节,用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来监控保障屠宰加工环节。其次,要加大高端产品的投资力度,实现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扩大利润空间。再次,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已成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国家应鼓励推进以新型现代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链建设,发展产业链经营模式。
(二)建立出口肉类产品的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肉类产品贸易来说,已经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如此。因此,要走出国门必须提高肉类产品的品牌塑造力,建立自主品牌,而实现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肉类产品的质量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养殖的规模化、工业化、食品安全方面入手,来提高肉类产品的质量:其一,实现养殖的规模化,不仅仅是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更是为了提高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从而达到国际肉类产品的进口标准,提供安全、优质、绿色、无残留的肉类产品。其二,提高肉类企业的工业化程度,尤其要改善国内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现象,调整肉品结构,从而优化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其三,健全肉类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饲料方面的质量安全监管,要严厉打击“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全面强化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特别要从源头上杜绝“瘦肉精”问题,从而实现肉类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 加强物流技术的“引进来”步伐,提高冷链物流体系的整体水平
目前,我国肉类产品的流通环节不完善。特别是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冷链体系不完善。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要建立一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谋求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不仅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要符合国际标准。二要实现肉制品冷链物流的规模效应。目前,由于多数的零售点分散布局,且还在不断扩张,这就产生了大量的配送成本,因而必须加强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力度,共同承担物流配送成本或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专用设施和技术,针对我国肉类产品的冷链物流起步晚,各环节组织不协调,独立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等现状,要加快高新物流技术的“引进来”,从而提高我国肉类出口冷链物流体系的整体水平。
(四)发展绿化饲养和屠杀,保障绿色肉类品的供应
如何保障绿色肉类产品的供应,关键在于动物的饲养与屠杀方面。在动物饲养方面,主要注意饲养品质、饲喂方法与养殖技术,包括建立封闭无污染的牲畜饲养舍,创建适宜的牲畜饲养环境,控制饲养舍的放养密度;采取科学规律的喂食,人性化驯养;保持舍内环境清洁,为牲畜舍前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定点对舍内、舍周边进行消毒;喂饲绿色饲料,按照特定的产品标准,由绿色生产体系生产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型饲料。在动物屠杀方面,要满足屠宰加工场所布局的卫生要求,包括屠畜饲养管理区、生产加工区、病畜隔离区、行政生活区、动力区;满足屠宰加工厂所组成部分的动物防疫条件,如病畜观察隔离间必须设在检疫烂旁,待宰场的大小以一天屠宰加工的家畜数为主;满足屠宰加工过程中肉品的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要求,例如放血时屠宰部位要准确,烫毛池中的水要每小时更换一次,水温控制在60度左右,满足屠宰卫生要求等等。
参考文献:
[1]苏莉,陆晓辉.我国禽肉产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建议[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7).
[2] 李灵稚,宗永建.我国农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壁垒的对策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余鲁.中国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研究[M].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陆平,邓佩,何维达.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产业及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