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务输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与对策探讨

2016-05-13黄庐进施延红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5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劳务

黄庐进 施延红

劳务输出(labour export)又被称为对外劳务出口,它是将劳动力向国外或境外输出,从而构成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劳务输出的经济意义逐渐显现出来,近些年来,无论是对输入国还是输出国来说,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关于劳务输出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一、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

(一)劳务输出人数总体保持逐年稳步增长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合作关系的日益加强,中国对外劳务输出人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15年略有下滑。据中国商务部报道,201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3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3.2万人,同比下降5.7%。其中承包工程项下25.3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7.7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2.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1万人。通过对从1995年到2014年中国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以及年末在外劳务人员相关数据的整理发现,中国每年派出劳务人员数量是显著增加的,由1995年的19.43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56.2万人,这二十年间增长了近35.8万人。但是从总体看,中国劳务输出人数似乎与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现实不相符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应该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事务的活动中来。

(二)劳务输出承接地主要分布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的劳务输出人员出现了明显的国别分布特点,即以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为主。就201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对亚洲和非洲劳务输出人数分别为63.5万人和25.9万人,对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劳务输出人数总额仅为11.2万人。较上年相比,除北美洲外,中国劳务输出人数在各个地区均有上升,其中拉丁美洲甚至增长了近67.6%。然而,作为中国劳务输出主会场的亚洲和非洲,其所拥有的中国劳工数份额略有下降,由2013年的91.2%降至2014年的88.9%。从国别上看,拥有我国劳务输出人数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澳门、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阿尔及利亚,份额均超6%。其中中国澳门和日本拥有我国劳务数额分别为71158人和48378人。

(三)劳务输出转出地多集中于中国沿海省地区

2014年,在中国十四个沿海省市中,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七个省市排在中国劳务输出人数前十名。中国劳务输出大省中的山东省、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每年派出劳务数均超过4万人。其中山东省总共派出约59,941人,位居中国各省市第一。中国内陆省市的劳务输出量远远少于沿海省市,大部分都未能破万,部分内陆省市如宁夏、青海劳务输出人数甚至在一千人以内。

(四)中国劳务输出人员结构呈现显著的行业分布不均特点

近年来,中国在外派劳务方面虽然实现各行业人数均有增长的利好形式,但总体来说,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分布不均现象。2014年12月末,中国劳务输出人员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约占63.8%。其中,建筑业在外人数约为47.8万人,占总体的47.5%,较上年同期增长83504人。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输出人数虽有增长,但其“大国”优势并未凸显。2014年末,在外农业人数仅6.2万人,占比仅为6.2%。而从事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劳务人员仅占25%,其中律师、会计师、咨询师、医生、教师等自由职业者的输出人数则是少之又少,仅占0.5%。

二、中国劳务输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一)对外承包规模效应

近些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进入ENR250排行榜的企业数每年都在增加,至2015年已有65家企业进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升级,最初主要以人数取胜、单一的土建施工为主,如今已涉及工程总承包、设计咨询、项目融资、运营维护管理等众多高附加值的项目。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近几年始终居于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2015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同比增长7.4%;完成营业额692.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同比增长7.6%。

(二)拉动设备出口效应

成套设备与大型设备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是创汇率较高的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生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然其出口的一个最重要方式就是对外劳务输出项下的对外经济合作与对外承包工程。当前中国在海外投资设厂或者采取BOT,BOO模式,对于设备物资的需要都将带动大量机械设备的出口,且这种出口是可持续的,长期的。与此同时,成套设备的出口并不仅仅是对一些机械设备的简单组装集合,更是其专利技术的出口。委内瑞拉铁路项目、阿尔及利亚的高速公路项目以及即将于2016年施工的雅万高铁项目,都已经或将会大量的使用中国的机械设备。拥有专利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的企业在劳务输出过程中必然带动着这一部分设备的出口,由此而带来的利润和附加值是不可预估的。据相关统计,2007-2009年仅这三年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带动中国商品出口就达到650亿美元,其中以机械、机电设备和建材为主,尤以部分海外市场为主打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对设备出口的拉动效应对一些制造企业在当地市场打开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所带动的设备出口甚至远超500亿美元。

(三)产业转移效应

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一国或者一个地区企业将该企业的产品、生产要素或者生产环节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到别的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劳务输出过程必然伴随或产生该种现象。以中国沿海地区为例,由于中国沿海产业聚集,若任由这种产业聚集发展下去,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一方面会导致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生产要素短缺。近些年来,中国沿海省市的劳务输出量逐年增加,众多企业和个人选择到海外去投资设厂或者参加劳务活动,这无疑缓解了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的压力。首先,劳务输出对于劳务人员的需要,使产业集聚地区能够看清当前形势,不得不进行产业的内部升级,且由于劳动力资本的欠缺更会进行产业的转移,由此便会实现其就业从“量到质”的飞跃;其次,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多是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出去,减少了转出地的环境压力,并且其承接地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普遍比转出地要低,如此更能降低生产成本。

(四)人才培养效应

劳务输出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转移,不论是普通劳工还是中等水平技术人员,又或者是高技术人才都将在东道国和转出国参加或多或少的劳动培训。在此过程中,人才培养效应也应运而生。一方面,为了适应国外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要以及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政府、企业都将会对自己派出去的劳工进行与国际需要相匹配的培训,由此,无形中的对劳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所助益。另一方面,去往他国的劳工们在东道国从事一定生产劳务或者培训时,也可以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再结合其自身的技能,这种积少成多在日后将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今中国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高铁技术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由最初的与他国“联合设计”到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够独立打出高铁技术王牌,在2015年中国更是力战日本,拿下印尼雅万高铁项目。

(五)人文合作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与外交往中一直秉承着“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及合作更是在无形中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企业外派高技术人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帮助当地建成电力、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众多工业体系,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合作机会增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以及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更能给予中国以最好的表现机会,让各东道国看到中国人良好的素养、先进的技术以及负责任的品质。对此最为有力的一个例子就是:2003年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建设的建筑物在当时处于损失惨重的大地震中屹立不倒,使得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技术称赞不绝,并对与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的合作深信不疑,这也奠定了多年来阿尔及利亚成为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承接国的基础。与此同时,深入他国,中国也能更好地了解各东道国,比如他们的风土人情、技术、资本等。与世界各国的这种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必将促进中国与各东道国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三、中国提升劳务输出的对策

(一)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基地,完善“产、学、研”服务体系

中国劳务输出人员历年来多以中低端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工为主,且主要来自农村。他们普遍缺乏相应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不具备很好的信息来源渠道,主要靠熟人介绍和中介推荐,一方面,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多是极度辛苦和危险的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会被黑心中介欺骗,导致人才两空。因此,政府应当出面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基地,根据输出地的人才需求,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对外劳务输出结构配置。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务输出应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为他们是最易接受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群体,是未来世界一流经济技术的主宰者。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建设好这一群体,完善“产、学、研”服务体系。首先,政府方面应该予以企业和学校最大程度的支持,对于创新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予以一定资金支持;其次,更多企业应该同高校合作研发创新,形成无缝对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就业实习基地;最后,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整体需求开设更多实用性的课程,安排专业人士定期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学习调研,让他们了解企业在国外工作的机会与要求的同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实际知识和对就业更多的认识。

(二)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海外投资对拉动劳务出口的效应是巨大的,但当前中国在利用海外投资最大地发挥这一效应方面仍有待提高。首先,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拥有众多农业劳动力,应加大投资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基地,并向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却缺乏劳动力的国家输出农业人口;其次是发展加工贸易,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前主要集中于商品流通行业,对于已经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家电、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不多,若这些企业能够到境外投资,必将带动大量劳务出口;最后,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劳务出口的主要途径,因中国在高铁、港口、核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已具备足够优势,中国企业应就这些领域争取更多的海外工程承包。

(三)鼓励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拓宽发达国家市场

当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主要是以建设开发为主,经营模式过于单一,对于后期的运营和管理并未有过多的涉及。因此为了更为长久的经济合作与获取更多人员输出的机会,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可更多地争取到BOT,BOO模式,也即不仅在国外帮助建设工程项目,还要取得一定时期的运营和管理资格。此外,由于中国劳务输出的承接地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然世界上最一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来自于发达国家,因此拓宽发达国家市场尤为重要。政府和外涉企业在与其合作的当下,可以学习到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培育更多的高技术人才积极做准备以便与更多高档次或特色行业相匹配,以此来争取到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

(四)完善法律法规,成立“劳务输出商会”

长期以来,中国鲜有针对劳务输出事项的完善法律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多是几个非针对性的部门混合管理,这使得劳务输出事项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很多普通劳务人员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机关在执行相关问题时也是困难重重。因此,为了使我国劳务输出事项朝着健康的、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可参照菲律宾等劳务输出大国的相关管理经验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在规范管理机制方面,可成立“劳务输出商会”,定期宣传劳务输出相关法律知识,受理相关信访案件,统一管理对外劳务输出人员。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劳务
土建工程造价在总承包工程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关于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浅谈如何做好海外火力发电厂总承包工程
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的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