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意义、困境与出路

2016-05-13李小平周发银

图书馆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开放获取资源建设高等学校

李小平+周发银

[摘要]通过调研内地高校参与机构知识库建设情况,阐述了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意义,分析了高校机构知识库存在发展定位不明、运行机制缺失、建设资源不足等多重困境。认为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CALIS发挥联盟优势,机构健全体制机制是内地高校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高等学校;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2-0013-04

机构知识库(简称IR)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由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小组成员R.Crow于2002年提出并实践,2004年引入我国。2012年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成立,工作组致力于组织关于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的宣传,目的是促进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广泛建设与健全发展[1]。2013年至今已成功组织三届年度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依次是“机构知识库的积极实践”“机构知识库的创新发展”“机构知识库前沿论坛”。会议催生大量研究论文,大多是关于国外或港台构建IR经验的推介或IR的技术建设、IR的功用、IR的发展趋势等等。在我国,IR的建设现况如何呢?目前,IR在科研机构得到长足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学院在其下属研究所IR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及元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建立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CAS IR GRID),用于集中揭示和传播知识产出。现已建IR共102个,在建IR约10个。IR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境况不容乐观;中国(不含港澳台)有2 553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普通本科学校超过700所,“211”院校有119所,“985”院校有39所[2]。被OpenDOAR收录或主动在ROAR上注册IR的院校只有7所(调查时间:2015年9月15日);当然存在建有IR但不被收录或没主动注册的高校,这是屈指可数的。总的来说,建有IR的高校寥若晨星。因此,有必要对高校IR建设的意义、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建设高校机构库的意义

在我国,机构知识库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建设标准,相关机构对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目标指向和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机构学术产出、长期保存、开放获取。笔者认为大学机构库基于社会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在理念上关注信息获取的公平与自由,维护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利;在内容上收集、存储、保护、传播本校教职员工的知识成果;其核心价值是大学特别是大学图书馆如何通过制度、文化、技术的手段做到和促进开放存取;其资源采集的对象是本校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全民;而构建大学机构库要消除知识获取的经济和法律障碍,目的是减小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

1.1 高校IR是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收集和保存机构学术成果的客观需要

高等学校是开展专业教育、进行学术研究的主体,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形式从仅只纸本平面型丰富到纸本平面型与数字立体型并存,学术成果的呈现形式也趋多样化。依教高[2015]14号文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23条规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源与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其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内在价值,任务之一是要收集本校的学术文献,并保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科学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加速融合,数字科研、数字教学的出现,催生出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是传统的资料库的网络发展和有益补充,通过对本机构产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收集和整理,保持机构学术成果的延续性。

1.2高校IR是响应开放获取运动,增强学术自由流动性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激发了权利人知识创造的积极性,推进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知识无国界,知识财富属于全人类,知识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知识的公共性与私有性的角力,知识流动的便捷遭遇知识产权的围堵,自然诞生开放获取运动。

IR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传播,开辟了学术交流的新途径;对于用户来说,网络传输的便利快捷性,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和知识创新的周期。IR彰显开放获取的实践价值和行动方向。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资源之一,情报职能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IR是高校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评价、知识交流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履行情报职能的实践结晶。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在数字时代得到了充实和强化。开放获取资源是一种理想的制度目标和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是机构知识库的灵魂和精髓。

1.3 高校IR是加强大学内涵建设,扩大高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培养人才一直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高校特别需要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共享特别是建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亮点之一。高校机构库是高校智力产出包括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展示平台,是外界用户了解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状况的窗口,也是增加高校学术成果的可视性和冲击力,扩大高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2高校IR面临的困境

高校参与IR建设是大势所趋。同国外高校IR相比,我国高校IR起步稍迟、发育较晚。从建设的深度、广度和程度来考量,我国IR整体呈现的状态仍是不定型、不规范、不成熟的,呈现整体局面混乱、建设水平落后、发展停滞不前等现状,远远不及国外大学IR。是什么因素制约高校机构库成熟、规范、可持续发展?当然,技术因素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可控的部分,IR平台搭建及各IR互联互通技术已相当成熟[3]。从我国高校IR不容乐观的现状来审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境。

2.1 发展定位不明确

发展定位不明确是我国高校IR遇到的首要的、最大的困境。当前状况是业界定位过低而学界定位过高。不少高校把它定位为特色数据库而非开放获取的学术交流平台,因此大多只是满足于它的资源保存作用,忽视了其开放性和学术交流的功能[4]。而学界展现出的是一片广阔的空间:个人科研助理、文献管理平台、团队信息共享空间、学术交流信息平台、科研评价量化体系、人才评估支撑体系、学科评价服务体系、知识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出版服务平台等等。学界定位目标贪大、功能求全、任务泛化,掩盖了IR最基本的目标,最实在的功能,最根本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IR建设是“雷声大雨点小”。仅靠学界的推动,IR建设容易陷入搞形式、低效益、发展停滞不前的泥潭。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若能获得政府或高层次组织的支持,可以使机构库的发展更有效率且发挥最大效益[5]。高校主管部门应该明示IR是不是高校的知识服务基础设施,如果是,如何对其进行建设导向。由于对高校发展定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致使学界与业界脱节,理论没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2.2 运作机制缺失

IR平台管理者和IR内容提供者是IR运行的双主体,彼此的关系应当是紧密的、和谐的。但“从机构知识库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极少有教学科研人员主动向机构知识库中提交资源”[6],这客观地反映了当下两者的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机构知识库运行机制的缺失。

第一,在资源收录范围界定方面。从资源类型来看,一般以学术性及研究性作品为主,即以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及会议论文五种为主要收藏对象[7]237。学术性及研究性作品也有其他的呈现形式,比如非文本信息形式,当然也是IR库收录对象。文学或艺术创作作品不算学术性及研究性作品,它们是IR库收录对象吗?还是如邱均平[8]所言,IR库收录对象是各种数字化产品?从是否是终稿来看,美国发展较好的IR,各类型资源绝大多数以终稿的形式存在,我国IR终稿比例是非常低的,预印本资源比例非常大[9]。这么看来,我国IR没能从源头上把控资源的质量,还缺乏针对资源的质量评价及剔除机制。

第二,在提供者身份限定方面。从提供人身份限定来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香港科技大学规定上传者的身份范围是教师及学历相当人员、博士研究生、学校研究助理,不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IR提供者身份是北京大学全体教员、研究人员、职员和学生。确定IR内容提供者身份,明晰IR内容提供主体,是IR双主体紧密联系的前提。

第三,在管理考核方面。加拿大学者Shearer K认为“(资源提供者的)输入行为和机构知识库的利用率是决定机构知识库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0]。从IR平台管理者来看,对IR的内容,IR推广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没有硬性要求,没有建立工作台账制度,对工作考核没有与IR的利用率挂钩。对IR内容提供者来说,提供行为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没有自存档版权政策和激励机制,提供的作品没有质量评价及剔除机制;还有我国现行的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只承认纸本发行刊,而不承认电子版存缴论文或网刊[11];没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导向机制。种种因素致使IR内容提供者虽认同IR,但内在动力难以激发。

2.3 建设资源不充足

IR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没有强健的运作机制保障,同时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如运行经费等。IR资源的建设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高校为图书馆设置有文献采购专项经费,大多用于采购图书、期刊和一些商用数据库,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原则,不好用于IR构建和IR资源建设。个别高校图书馆凭借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得以构建IR,但IR维护和资源建设是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这就需要设立校或图书馆层面的IR专项经费,而这在诸多高校中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内容提供者个人与出版商签订资源的IR使用许可协议是不现实的,也不便于操作,这需要高校或高校联盟出面解决,但目前我国没有高校和任何出版商签订任何许可协议[4]。有些高校采取消极的做法,IR仅只提供校园网内开放。这种局面影响了内容提供者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必然导致IR内容建设资源的不足,表现为资源数量匮乏、资源类型单一、资源更新缓慢、资源全文获取率较低、资源质量不高等问题,内容建设是机构知识库构建的重点与关键,内容的量与质已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12]。

3高校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校是组织和开展具体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单元。各高校分布各地,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有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研究能力,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文献信息中心,采取“分散建设、集中呈现”的分布式[3]建设模式,各高校建立自己的IR,高校联盟通过元数据收割方式,建立统一的检索窗口,形成统一的知识库服务系统。当务之急是提高各高校的执行力。从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密切联系高校IR发展的实际,探索和实践有特色、易突破的高校IR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科学合理的定位:高校IR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图书馆、教师、实验室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多年来,教育部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还是基于信息的传统管理阶段构造的,如馆藏情况的“生均文献量”“馆藏册数”,相对先进的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指标是“有自建数据库并正常维护更新”,现在看来,这个指标太过宽泛、低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信息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追求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注重知识管理的策略。教育部应将机构知识库纳入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及时构造相关评估指标如:IR收藏率=收藏数/机构科研成果数,IR利用率=成果利用数/收藏数,等等。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高校IR的发展定位,明示发展时间节点,并给出评估指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检查。同时,图书馆业界要顺应图书馆学界理论往上走,学界也得切实关照实践往下看;双方积极寻求IR发展阶段性合理性的目标,合力促进IR健康发展。

3.2确定运作范式:高校IR取得突破的关键

肖希明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模式大多是基于单个机构建立学术机构库,这影响学术机构知识库功能的发挥[13]。要改变高校IR建设单打独斗的局面,根本的策略是立足高校IR的发展定位,从全局视角出发,统筹考虑,基于经济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发挥联盟优势,采用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的范式以求长远发展。优先考虑的范式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三期建设子项目之一的机构知识库建设范式,该子项目于2011年筹备,并采取“分散部署、集中揭示”建设模式,采用示范馆+参建馆的“播种”机制建立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14]。当前,CALIS要进一步扩大IR参建范围,将项目惠及全国所有高校;同时进一步细化IR建设的基于网站内容、网站设计、网络技术和开放获取等方面标准、规则和政策,并制定严格的IR验收、考核制度。各高校不要另立山头,另设标准,要理念一致,可以针对CALIS机构知识库项目标准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高校IR结构统一,功能协调,建设标准化。

3.3健全体制机制:高校IR取得实效的保证

建立起学校、图书馆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就高校IR的目标、措施及评价等重大事项,做出统一、科学和导向性的安排,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认识并改正不足,力保IR建设有序实施。经费投入机制、存储机制、利用机制、剔除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对高校IR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同样重要。IR平台管理者与IR内容提供者是高校IR的共同主体,其交流互动产生的对IR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着IR的长远发展。为规避两主体交流的随意性、松散性、盲目性,需要建立刚性的交流互动机制作保证。交流产生认同,互动促进参与。从操作层面看,要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两机制:一是宣传推广机制。可以说,任何一个IR库的发展背后,都存在馆员幕后的交流活动去推动IR库发展。根据日本的经验,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有效,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15]。那么,高校IR平台管理者针对内容提交者(包括潜在)进行定期IR知识管理培训、问卷调查或访谈,并建立工作台账制度,这是检查、监督、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二是目标责任机制。IR平台管理工作落实到事,把事具体到人,按部门或学科划分将IR平台管理者与内容提供者建立直接服务联系,并构造相关考核指标;针对IR平台管理者,考核指标为IR收藏率=收藏数/目标范围科研成果数;针对IR内容提供者,考核指标为IR个人提交率=提交数/个人科研成果数。将“建”的义务与“提交”的责任有机结合,通过双方目标责任的落实确保高校IR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成立[EB/OL].[2015-09-15].http://www.las.cas.cn/xwzx/zhxw/201211/t20121107_3678334.html.

[2]2015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5-09-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t20150521_189479..html.

[3]聂华,韦成府,崔海媛.CALIS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推广、反思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6—52.

[4]付伟棠.我国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64—72.

[5]陈琳.机构知识库建设机制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59—62.

[6]邓红.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实践与探索[J].现代情报,2013(7):80—83,129.

[7]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37.

[8]邱均平,张心源.Altmetrics指标在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1):100—105.

[9]邱小红,姜颖.中美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现状与特点剖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113—119.

[10]余丰民.大学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93—95.

[11]尹方屏,王思敏.中外机构知识库的差异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6):43—47,67.

[12]万文娟,吴高.我国机构知识库内容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图书馆,2013(1):110—113.

[13]肖希明,唐义.国内外学术机构知识库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12):41—45.

[14]黄筱瑾,黄扶敏.我国机构知识库联盟发展现状及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94—97.

[15]王洪华,2003—2013年日本机构知识库的发展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4(4):80—85.

猜你喜欢

开放获取资源建设高等学校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