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感恩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6-05-13吴倩
摘 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感恩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思考。针对目前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学校和家庭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以期全面改善感恩教育,弥补感恩教育发展的短板,从而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的持续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感恩教育体系;“四位一体”;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C-0016-02
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都有重要意义。经前期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缺失或不足的影响,导致学校的教育成果不显著,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不够。
一、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价值观多元化,容易受到社会功利思潮影响,过于强调自我价值,集体意识淡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感恩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但在实践过程中,只有17%的学生能够践行知恩、感恩、报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却如此淡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不应只强调知识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应重视感恩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感恩教育也应纳入教学范围。
家庭教育缺失或不足:一方面,父母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他们的独立意识过强;另一方面,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部分学生人格方面的缺失,尤其是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家庭这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失去本该有的教育功能。
学生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个体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差。在他们涉世之初就认为来自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关爱理所当然,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得到了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只要能安心完成学业,顺利参加工作,就是对学校、社会最好的回馈。他们将得到的关心与帮助都当作是理所当然,一部分人从没想过主动知恩、报恩。
由此看来,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的、传承性的教育,要凝聚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力量才能够完成。所以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力度、增强教育成效,应当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体系,即: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二、“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一)发挥社会主流思想引领作用
90后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随大流并受到外界各类思潮影响的一代,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信息传输和扩散的平台。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一部分是没有经过审核或者过滤的,过于开放的社会非主流思潮就更容易导致大学生是非不分,更不用说知恩、报恩了。近年来,新媒体在学校思政工作中更加广泛地被运用,一些学校的微博、微信平台逐渐步入正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合理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增强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 强化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小我们就知道课前要说“老师好”,课后要说“老师辛苦了”,这些话从小学生口中说出来,会被认为“懂礼貌”,从大学生口中说出来,则会不然。可见,我们的感恩教育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了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这些感恩行为和语句是稀松平常的,即使不说,老师或者父母也能体会到;更有学生认为,这些语句,自己偶然说出来会被同辈的人耻笑。殊不知,学生的这些想法,正是因为教育者平时没有对其进行行为上和心理上的感恩教育造成的。身为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到“身正为范”,也要做到“学高为师”。目前,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感恩教育或者相关的专业课程,仅仅开设了心理教育课。有些学校即使有专门的课程,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授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校在感恩教育过程当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应强化学校教育的优势。设立感恩教育课程,教授传统理念与现代主流思想,同时学校应当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恩、感恩、施恩是比较抽象的,仅仅靠语言无法达到从心理到行为上的教化。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施恩、报恩的实践当中,才能让他们了解到感恩教育的内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 凸显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保障作用
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良好的品格,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品格已经形成,想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去改善或者塑造难上加难。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父母也应当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保障作用。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出现了不尊敬师长、不尊重同学的情况,部分家长总是认为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往往忽略了他们在学生感恩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和校园里度过的,很多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一些学生的不知恩、不报恩的行为和理念,也会来源于父母的教育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与知恩施恩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学生个人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学校自由散漫,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这也是导致感恩教育成效低的原因之一。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感恩成为一个难题。学生们在感受到群体力量的同时,善的意识会被激发;当他们看到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他们的施恩潜力会被激发。所以我认为,实践式自我教育是让学生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的最佳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的学生,不仅知恩和感恩意识有所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策划能力也都有所提升。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增强了感恩教育的成效。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不仅仅来自学校,还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想要达到教育效果,必须整合四个方面的因素,合理运用各方优势,才能将教育的受众范围扩大,使高校的感恩教育收到实效。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高校感恩教育体系构建,负责人:吴倩,项目编号:2015-QN-185.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校级重点项目: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负责人:吴倩,项目编号:2014-QN-009。
参考文献:
[1] 柴世钦,肖继军.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分析及教育体系构建[J]. 教育研究,2010,(1).
[2] 金妍妍,李建华.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 现代大学教育,2010,(7).
[3]刘成波.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郭屹. 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11,(9).
[5]刘福江,刘琴,申佳. 关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社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