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中的余杭纸伞

2016-05-12萧戚

文化交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雷纸伞展示馆

萧戚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笔下,一把油纸伞,写尽江南的小巷、江南的姑娘。这是我们记忆里的油纸伞,也是最能代表江南风情的油纸伞。

今天,我来到一个名叫“余杭纸伞展示馆”的地方,在余杭瓶窑塘埠村的一座山坳里,掩映在竹林中的余杭纸伞,又从记忆中走进了我的视线。

40后手艺人:复活纸伞工艺

展示馆的创始人叫刘有泉,今年已经70多岁,是余杭纸伞非遗传承人,聊到纸伞,他似乎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有230余年历史。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经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余杭纸伞对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艺、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需三年方可出师。”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由于纸伞工艺复杂、利润较低,随着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在市场上出现,代表着传统制伞工艺的“余杭纸伞”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手工制伞师傅们也纷纷改行换业。

30年后,还在做涂料生意的刘有泉偶然看到50年代留下来的纸伞,萌生了把这种传统手艺留下来的念头。他不声不响地买回了100把竹伞架,藏在家里。但他当时没有完全掌握工艺工序,只能保管好这批伞架,这一保管就是二十多年。

“2006年,我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向前来调研的区领导建议,恢复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随后,我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重操旧业:当时63岁的房金泉、62岁的陈月祥老师傅负责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60岁的沈丽华负责排伞骨、穿伞;73岁的孙水根则负责糊伞、装柄。”就这样,几位衣食无忧的“40后”老人,把这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活,并传承下去。

80后设计师:寻求创新路径

手艺是复活了,可是经过70多道传统工序制作出来的余杭纸伞,价格也只能卖到一两百元,完全不够人工成本,亏本是不可避免的。

对刘有泉这群“40后”来说,亏赚倒是不太在乎,只要“余杭纸伞”能工艺复活,亏了他们也愿意。但是,老是亏本没有收益,“这手艺,恐怕迟早要丢掉!”刘有泉担心地说。

而“80后”设计师张雷,就在这时出现在老人们面前。

张雷毕业于浙江大学,作为设计师,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2004年。但是多年来,他都在为“做什么”而苦恼“我在杭州做产品设计,但是渐渐发现,许多客户要求的是,你做的产品要像某个国际品牌。‘像对于设计师来说很痛苦,它如紧箍咒,抹煞你的创造性和可能性,逼着你去山寨。”张雷回忆那段岁月的煎熬。

2009年,张雷暂停了手里的一切业务,游学欧洲,想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做什么?”

在意大利的法拉利小镇,听小镇孩子骄傲地说,长大要做一个普通的汽车工人,张雷被触动。法拉利高度现代,又何其传统?手工艺里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这让他醍醐灌顶。在米兰的一次设计展上,他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再造,设计出了一支独特的中国蜡烛。这让张雷在众多设计师中有了自己的识别度。而这一份独特,吸引了参展的一位塞尔维亚女设计师乔瓦娜她由此认识张雷,并爱上了他。与张雷在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一同学习的德国设计师克里斯托弗,也认同张雷脱胎于中国道家智慧而成的设计理念“道法自然”。“其实在今天的欧洲,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智慧,恰恰很有知音。”张雷说。

一拍即合的三人一起来到了中国,在余杭创办了设计品牌“品物流形”,而他们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刘有泉和老伙计们正在致力的余杭纸伞。

2010年底到2011年初,设计师们与余杭纸伞师傅一起工作了两个月。他们对制作纸伞的70多道工序进行了拆解,在传统的手工艺里,汲取了可用于当下设计的工艺、材料和灵感。

2011年4月,“余杭纸伞的未来”亮相米兰设计周。在米兰展上,他们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再生设计理念,让人们惊艳地发现了“缺席”已久的中国设计脱胎于余杭纸伞工艺,一把变化的新纸伞。设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将“红点至尊奖”收入囊中,而这一奖项每年全球只颁三例。苦心孤诣地寻觅里,灵感的闪电终于照亮天幕,张雷窥见了今后的创新路径。

90后创业者:点燃传承薪火

刘有泉们的发掘、张雷们的包装设计,让余杭纸伞找到了今后的路径,而走这条路径的人,我也在余杭纸伞展示馆里,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见到刘伟学和汤薇时,他们正在比画着一根伞骨的长短。刘伟学是刘有泉的孙子、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人、余杭纸伞展示馆的主人。汤薇是他的高中校友。他们两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90后,在大学里学的也都是设计专业。

“我从小生活在村里,呼吸在这片竹林中,看着爷爷和村里的老人们靠山吃山。我现在已经从外面学成归来,想用自己年轻人的心态与家里的老人一起继承纸伞工艺。”谈起打造“油纸伞之家”的初衷,刘伟学一脸的真诚。

“祖屋的每一块砖,木板吱吱的响声都能唤起儿时的记忆,这个屋子中留着太多太多的故事,现代化城市发展得如此之快,但还是想保留一片净土、保留最原始的味道,注入现在新的东西,让老宅一直活下去。也希望能够聚集更多的民间艺人,一起切磋,制作出新的民间工艺品。”

汤薇告诉我,在一次聊天中,她得知刘伟学的祖屋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点,很为余杭油纸伞感到骄傲,也想做点什么。她说:“到这里看老房子,伟学兴奋地和我说着老房子里的每一个记号、每一个故事。于是我们去找了大学的导师,导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又去找了张雷设计师,他又给了我们很多民宿的改造建议,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吧,总之很幸运,我们得到了家人和老师、朋友的支持。”

从2015年8月份开始,刘伟学和汤薇两人就开始着手规划设计并改造这座老宅。他们找来了当年这座老宅的建造者,详细询问并了解这座老宅的结构和改造需注意的事项,然后策划出了改造方案。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将室内设计融入竹和纸伞等元素。

一楼,以余杭纸伞的制作工坊为主,开设余杭纸伞展示馆和设计工作室,对余杭油纸伞及其制作工艺进行展示。二楼,延续余杭纸伞的展示,将传统纸伞文化融合在房间之中,打造3间富含纸伞元素的房间。

两位90后创业者自信乐观地成立了余杭纸伞展示馆设计工作室,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打造属于余杭纸伞自己的品牌。

刘有泉、张雷和刘伟学是三代人,但是身上又有共通之处。70岁的老人向我展示纸伞之美,他一下子跨到斗室的床上,张开伞就旋转起来。骨子里的天真赤诚,一览无遗;80后设计师叩问传统的未来,自觉承担了这一代年轻设计师的责任,他的承担里也有赤诚;而90后创业者们,则付出了他们的智慧和激情,为极具历史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披上了年轻的外衣。

猜你喜欢

张雷纸伞展示馆
“守”艺人刘伟学:一把纸伞也能成“潮牌”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黄科院田世民、吕锡芝、张雷入选水利青年拔尖人才
Heterogeneous dual memristive circuit: Multistability,symmetry,and FPGA implementation∗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Dynamic and inner-dressing control of four-wave mixing in periodically-driven atomic system∗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扬州特色农业展示馆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