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校际绽放跨文化之花

2016-05-12郑立新

文化交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佳木斯大学国立大学留学生

郑立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初成功访问了俄罗斯,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

中俄两国高层频繁的战略互动促进了诸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尤其是中俄的人文交流。而教育领域校际交流在中俄人文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校际互访与文化交流促成年轻人跨文化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则传递了真诚、友善,以及对彼此利益的关切、对彼此权利的尊重。这种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变得越来越顺畅、愉快,人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交往双方主体与各自文化独有的人文魅力。

阿列赫姆国立大学新任70后女校长的首次来访

2016年3月1日至3日,位于俄罗斯远东犹太自治州首府的阿列赫姆国立大学代表团访问佳木斯大学。地处中国东北的佳木斯大学与阿列赫姆国立大学有着20多年的合作交往,这是阿列赫姆国立大学新任70后美女校长的首次外访。

3月2日上午,佳木斯大学校长邱洪斌与俄罗斯阿列赫姆国立大学校长芭仁诺娃、副校长科琳斯卡娅及外事处副处长瓦西里耶夫一行进行了会谈。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源于两校二十多年的友谊,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邱洪斌校长说,多年来,双方无论互派学生还是教师访学及科研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来佳木斯大学访问是芭仁诺娃校长上任后首次出访,充分体现了对两校友好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与中国院校保持传统友谊的珍视。

会谈中,芭仁诺娃校长对于两校间语言专业学生互派交流学习、全日制本科生相互到对方实践实习、暑期相互举办夏令营活动、不同专业英语授课的“2+2”合作办学,以及共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项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为佳木斯大学非俄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预科班免费学习的名额,这为两校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与合作空间,也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芭仁诺娃校长还对去年在佳木斯大学举办的首届赫哲族发展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希望开展更加务实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国际化办学水平。

这位美丽的女校长带来了阿列赫姆国立大学的美好礼物。

通过此次会谈,双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交流合作领域,明确了未来的合作发展方向,提高合作层次,为广大师生搭建了更多的交流平台。

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涵盖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共同申报国家课题、共同撰写论文等多方面内容的合作协议。俄方代表团参观了佳木斯大学的图书馆、学生食堂、校史馆、生物标本馆。俄方校长一行还深入到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俄留学培训基地的课堂中,不失时机地宣传了阿列赫姆国立大学,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到那里去学习。

双方会面的时间不长,但所谈议题很多,内容丰富,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与碰撞中彼此借鉴、吸收对方的资源优势,就像两条河流相遇后依然按着自己的河床奔流,但都因为这样的相遇与融合而为对方注入了有益的养分,这也是中俄两国校际文化交流的魅力。

安德列校长走进中国大学生课堂

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俄留学培训基地采用“1+4”的培养模式与俄方院校合作办学,即1年在国内进行语言预科的强化培训,然后通过俄方院校的俄语入学考试,开启4年在俄罗斯院校的留学生涯。所以基地的赴俄留学生生源对来访的俄罗斯高校自然非常有吸引力,这是他们必到之处,而大学的校长直接走进教室,与异国大学生对话,这在我们国家并不多见。

3月14日,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科什金·安德列一行直接来到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俄留学培训基地课堂,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他用流畅的中文讲到,你如果热爱一门语言,那你一定要到这个国家(俄罗斯)去学习,去感受,很多东西在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所以你要走出去。是啊,对一种文化的了解,你一定要走近它,走进去,这样才会融入,你才能够深刻了解这个民族的特质,才能吸纳他们的思维方式。而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是自己做饭的,有公共的厨房。在上街买蔬菜与水果、到超市采购的时候,在与俄罗斯学生的交往中,他(她)是处在留学国家的文化浸润中,这能获得在国内学习外语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安德列校长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他带来了反映中国留学生在他们学校的视频,那是反映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的学习与生活,其中还有佳木斯大学选送的留学生。

俄方高校校长能走进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来推介他们的学校,表明他们对留学生工作的重视,也说明了留学生是各国高校重要教育资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校长们肯放下身段,走到国际招生的第一线,这一点倒给我们很多启发,那就是真正的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

相逢的人总会再相逢

与阿穆尔共青城外事处的纳斯佳第一次见面是在2011年3月,那是我第二次送留学生去俄罗斯共青城,出境后途经比罗比詹,要在当地的宾馆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坐汽车或火车再去共青城,在东方宾馆预定的房间都是共青城对方院校外事处纳斯佳安排的。那一天,她从哈巴罗夫斯克来到东方宾馆,当时我们正在与宾馆前台的工作人员沟通,在俄罗斯远东的宾馆,柜台接待人员都是大妈级的人物,不像在中国,往往都是长得比较端正的年轻女子。这些大妈级的人物基本上不会英语,对于不懂俄语的我来说,和她说了半天英语,她表现出一副茫然的样子,显然根本没听懂我在说什么,看来中国来客要在宾馆里安顿下来还真是困难。纳斯佳的到来,让我们有了亲人的感觉。可能是在预定宾馆的这件事上没有衔接好,经过纳斯佳的沟通,我们终于入住了。这就是我和纳斯佳的第一次见面。

那次从俄罗斯回来后,在当年7月《文化交流》上刊载了我此次俄罗斯之行的文稿。能够登上这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英文双语编排的期刊,在印刷精美的中国刊物上亮相,对于纳斯佳来说,自然是开心而美好的事。这本刊有她靓丽倩影、图文并茂的杂志是我送她的一份独特礼物。

而在2012年7月下旬,我带学生在哈尔滨实习,住在哈师大南校区,在操场上我与纳斯佳不期而遇,她是带俄罗斯大学生来哈师大参加中俄夏令营活动,哈师大在阿穆尔国立大学建有孔子学院,因此两校的互动更为频繁,而我们再相逢,是难得的缘分啊!我们约请纳斯佳共进晚餐,一起聊在俄罗斯共青城大学访问的情景。纳斯佳中文很流利,能说很多东北的方言,还不时地溜出几句中国小品中的幽默话语。这真是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话:相逢的人总会再相逢。

跨文化的友谊需要彼此帮助与欣赏

阿穆尔国立大学外事处的阿丽娜是一个积极、开朗、奋发有为的俄罗斯青年。现在她已经获得黑龙江大学汉语言学博士,这对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讲,是了不起的成绩。在写论文期间,她曾来佳木斯大学进行调研(她在佳木斯大学进修过汉语),包括问卷调查与随机采访。问卷调查是委托我在俄罗斯留学生中进行的,这个时候她人没有过来,我通过原留学生学院的党委书记(教过阿丽娜课,对她有很好的印象)帮她完成了这个问卷的发放、调研,后来她又来学校在校园随机采访中国学生,她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国东北方言的,对俄罗斯学生来说这有相当的难度。她扎扎实实地进行文献阅读、实地调研、论证分析,论文在中国一家核心期刊发表,从而获得了汉语言文学博士。她好学不倦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一个外国留学生,来到一个她曾经短暂学习过的城市进行调研,有昔日的朋友去车站接她,为她的博士论文调研工作创造条件,为她在学业上取得的阶段性的好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使她心里也充满了感动,再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待客之道。在她毕业回国时,我们共进晚餐为她送行,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我找来几个准备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用俄语与阿丽娜进行沟通,这可是纯正的俄罗斯外教啊!

我记得那是一个春天,中国有句很精辟的话一年之计在于春!

猜你喜欢

佳木斯大学国立大学留学生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亚历山大·涅兹韦茨教授来我校开展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研究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Speech Errors
管中窥豹——从国立大学陶艺工作室看澳大利亚的现代陶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