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拍摄故事
2016-05-12余夕雯
余夕雯
2016年新春,导演萧寒在著名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注册了一个账号,想看看他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能不能受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欢迎。没想到,刚注册成功,还未发布任何内容,就涌进来上百号粉丝,网友们纷纷表示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过瘾,请求导演赶紧拍续集。
很多人看完一遍,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根本停不下来。在“B站”,《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点击量已经超过70万,豆瓣评分也高达9.5分,比之前帅一脸的《琅琊榜》还要高0.3分。换句话说,一觉醒来,发现如果自己还没看过这部纪录片,感觉就是个十足的落伍者了。
自己的纪录片成了网红,作为导演之一的萧寒(另一导演为叶君)当然是最兴奋的。不久前在中国美院转塘校区边上的咖啡馆里,萧寒接受了笔者专访。有多少杭州人知道,《我在故宫修文物》幕后的最关键人物之一,居然一直住在杭州。
萧寒,40多岁,最早是个主持人,现在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副教授。1986年从老家山东来杭州,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生活、工作在杭城,整整30年。曾把孟京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先锋剧引进杭州。2015年他和梁君健一起执导的纪录片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登陆国内各大影院,赚足好评。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早在央视9套播出,总投资不过150万元,摄制组阵容为2个导演、1个制片人、1个监制、2个摄像、1个助理,一共才7个人。这么多精彩镜头,其实只用了两台摄像机完成拍摄。
萧寒说,这并不是一部大成本制作的纪录片,比起他2015年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总投资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原本,这部纪录片是为了配合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拍摄的,故宫出场地,提供被拍摄者和题材。因为监制徐欢本身是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一位导演,作为合作方,央视提供了播出渠道,但没有出资,萧寒为纪录片提供了资金。
一切都呈现最真实的
在大家印象里,很容易把这种主旋律纪录片等同一本正经、有一张严肃脸的片子,可是大家却在纪录片里看到:老师傅们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上寿康宫!”“走,去慈宁宫。”随意得就像是到哪个邻居家串门一样;陶瓷组一个妹子,在故宫周一闭馆时就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修复师们会在故宫里喂御猫、打杏子吃,骑着电动车去宫外抽烟……这些日常生活片段与故宫博物院本身的博大悠久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
纪录片剪辑完送到故宫博物院审片的时候,院方还建议把这些生活段落剪掉,因为外人看了会觉得他们没有好好工作,是制片人雷建军和监制徐欢最终说服了院方,这些有意思的场景才得以保留。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前后共持续了4个多月,全程跟踪拍摄。说起来,要申请进故宫里面拍摄,极不容易,必须按照繁琐的程序走,周期相对较长。萧寒举了个例子,摄制组想拍一组故宫夜晚的星空镜头,就得去审批,好不容易拿到了夜间拍摄许可,结果一连一星期都是阴天,等要再拍摄的时候,就要重新审批。特殊藏品的拍摄,也需要提前打报告,比如需要用特写镜头拍摄太和殿的龙椅,就得提前打报告。当然也有申请被驳回的,比如想要进地宫拍摄,考虑到对文物的保护,就没有被允许。
故宫修文物门道讲究,也有严苛的准则,对此萧寒感触很深。一件东西如果找不到相同样式的另一件参考物,就不能动,必须严格按照原样来修。就算东西本身做得很丑,也得照着丑的样子来修复,不能有一点个性发挥。这跟纪录片拍摄原则是一样的,不能有额外设计的环节,一切都呈现最真实的面貌。
另外,每一件文物修复的完整过程并没有呈现在纪录片里。是因为文物修复工艺要保密吗?并不是。萧寒拿青铜组举例,“修复就是磨性子,一件青铜器光打磨就要几个月,没有任何其他的新动作,所有高超的技艺都要让它熟练到跟人融为一体为止。我们主要是从创作角度去考虑的,罗列技巧没有意义,因为这不是一部科教片。”
现在纪录片火了,跟着一起火起来的还有片中这群神秘又风光的修复师。其实他们的工资并不高,被网友“表白”最多的钟表组王津师傅,月薪六七千元。
萧寒印象很深的也是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当他出现在片子里时,满屏飞过“王师傅好帅”、“我嫁王师傅”。王津没有开微博,听说自己成了“网红”,他淡定回复:“主要还是故宫钟表精密机巧的视觉效果震撼人。”王津之外,他的徒弟亓昊楠,还有在太和殿广场骑自行车的纪东歌,他们的个人微博也都疯狂涨了几千粉丝。
文物修复师也要加班吗?萧寒说,因为担心注意力不集中会损伤文物,修复师们从不加班,但他们被规定早上8点按时上班,有一些修复师住得很远,早上来上班需要倒三四趟地铁,特别辛苦。
长达几个月的跟踪拍摄后,修复师们和制作团队成了好朋友。特别是年轻的80后、90后很容易聊到一块去,下了班还经常约在一起撸撸串、吃吃饭。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每集长度为50分钟,讲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文物的神秘“复活术”。
实际上,摄制组拍摄的素材一共有100个小时。接下来,萧寒考虑推出一个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系列,每集三五分钟,把每个修复师的故事单独拿出来剪辑。他说会继续选择年轻的剪辑师参与剪辑,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