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贵州“水困”
2016-05-12李坤
李坤
贵州水利建设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离不开水利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贵州水利发展史上,“十二五”时期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决战水困的号角吹响黔中大地。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2亿元,是解放以来到“十一五”末总投资的3.1倍;全省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56座,新开工项目个数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解决了1301万农村居民和19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这是我省水利发展史上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建设进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综合效益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工委书记、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说。
找抓手 直面水困补齐短板
“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这是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省份贵州的真实写照。
“目前,贵州人均水资源达2800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位。人均用水量27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黄家培告诉记者。
两者的强烈反差,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贵州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历史欠账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年供水保障缺口大,工程性缺水仍然是贵州当前后发赶超中的一大短板,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要像解决交通一样解决好水利问题。
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以此为主抓手,贵州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全省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三大会战”即全面启动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大建设,按照计划,贵州将用8年时间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39座,引提灌工程160处,地下水机井1万个,力争到2020年实现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
两年多来,“三大会战”规划项目加快推进,已完成投资301.56亿元,其中骨干水源工程完成274.1亿元,引提灌工程完成4.5亿元,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22.96亿元。黔中水利枢纽工程2015年成功下闸蓄水,今年年底可实现向贵阳地区供水,贵州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已启动“三通一平”,64座中型水库和90座小型水库已开工建设;68处引提灌工程完工并验收、69处在建;完成新打机井4564眼。
与“三大会战”同步启动的“小康水行动计划”,同样进展顺利。
目前,小康水行动计划已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资金147亿元,累计解决876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发展耕地灌溉面积317万亩。
2月2日,在贵阳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贵州水利工作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全省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促改革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贵州水利建设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离不开水利改革的“保驾护航”。
2014年,省水利厅启动了8项19个专题的水利改革改革,力求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问题倒逼改革。
针对一直以来对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突出问题,贵州率先启动小康水工程建、管、养、用方面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将工程有形资产的所有权、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水资源的使用权采取“三权剥离、分类明晰”,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各种权属交叉混淆、产权难以明晰的问题。
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上寨山塘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无人管理,几乎荒废,功能尽失,每年仅以250元承包费包给农户种水稻,无法正常发挥效益。
大寨村村支两委多次与受益农户商议,将山塘有形资产所有权和水权进行公开拍卖,并流转土地使用权,最终由村民杨明华以20.24万元拍得山塘所有权和水资源的使用权,拍卖所得资金作为村民组集体资产专账存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成功拍卖令各方欣喜不已:山塘可恢复蓄水功能,管理的责任能够落实,政府满意;灌溉有保障,今后种植经济作物可增加不少收入,村民满意;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水利等公益性事业也有钱办,村委会满意。
通过改革,全省小山塘、小水库等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职责由原来的乡镇或村集体转移到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个人,使过去废弃的工程重新焕发生机。
“十二五”期间,全省15.1万处小型水利工程明晰了产权,13万处工程落实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与产权制度改革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在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成果丰硕。
2013年,贵州推进了以乡镇建站为主导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乡乡建站看似机构健全,实际上增加了跨乡镇涉水事务的协调难度,再加上乡镇水利站条件差,进人、留人都困难,在岗人员也往往被安排干乡镇其他工作,水利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省水利厅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长任廷鸿说。
对此,针对基层水利站所存在的问题,省水利厅从2014年起探索以片区或流域为单元组建片区水务站(水务分局)管理模式。
威宁自治县把35个乡镇水利站整合为8个由县水务局直接领导的片区水务站,每个片区成立了基层水务公司,水务站负责公益性服务,并指导基层水务公司通过市场机制参与基层涉水事务的管理,全县6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层涉水事务管理得有条不紊。
截至目前,全省共成立1184个基层水利(水务)站(所、分局),实现了乡镇基层水利服务全覆盖,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水利管理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弱化、服务缺失、人才匮乏、设施老化等问题,打通了水利管理和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激活了贵州水利事业发展的一江春水。
惠民生 脱贫攻坚持续发力
“如果水利建设跟不上,不仅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无保障,产业扶贫迈不开步子,不仅贫困程度可能加剧,生态保障难以持续,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以省政府副秘书长樊新中为首的调研组通过对全省水利建设实地调研后,指出了水利建设之于贵州同步小康的重要性。
樊新中在调研中发现,新建的总容1264万立方的平坝区石朱桥水库不仅可以解决平坝城区和夏云、天龙及十字乡片区内96300人(其中贫困人口21077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还可以解决下游5100亩农田灌溉用水,为当地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而且大量企业“因水而来”,使当地更多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业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水利兴则百姓安。全省结合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产业园区建设需求,先后在贫困地区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病险水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及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为贵州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被列为全省10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的惠水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划核心区3万亩,拓展区12万亩,主要以种植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果为主。
园区要发展,水利是关键。
惠水县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和农业生产户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引涟江之水灌溉园区,打造山区现代水利精品示范区。“园区各类项目全部投产后,年总产值预计可达18亿元,新增农民纯收入约10亿元。同时还可带动运输、包装、贮藏、加工、饮食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园区一负责人介绍。
水利建设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盘县民主镇石阶路村通水后,不仅用上了干净、方便的水,不少村民还在房顶上新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出现了灶台清洁、居室整洁、厕所干净、庭院绿荫的新景象。
“水利建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省水利厅副厅长鲁红卫表示,“一批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缩短了农民取水时间,减少了农村挑水劳力,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
黄家培表示,“十三五”时期,贵州将以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水电开发六个重点,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打好水利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