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2016-05-12胡世平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愉快参与激发

胡世平

摘 要:本文主要讲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遵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孩子们体验自己劳动的成就,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才能艺术的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愉快;引导;参与;苦;体验;激发;创造性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艺术地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至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把语文学好呢?使教者——寓教于乐,收效显著,乐教;使学者——寓学于乐,免去了许多苦恼。乐学,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乐”,是愉快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特征,但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绝不能囊括整个愉快教育的全部内涵。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万事万物都充满矛盾,教学中的苦与乐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陶先生的“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的告诫犹如明灯为教学中的“乐”与“苦”指明道路。

首先,只有“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愉快教育才能顺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植根于科学的土壤,显示出自己的勃勃生机,茁壮成长。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与客观世界对他们的刺激所引起的新的愿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斗争。愉快教育使儿童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在适当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影响下,不仅利于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愿望和要求,而且与已有心理水平之间形成他们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由此成为推动他们心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内部动力;适当的学习负担与压力还有助于使教学走在儿童发展水平的前面,既高于儿童现有发展区,又不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助于他们顺利实现由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区的转化,促进其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愉快教学以其显著的实效显示出自己的勃勃生机。

其次,只有“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能使他们在紧张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肯定的自我体验,培养起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和對脑力劳动的热爱,把“苦学”转化为“乐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让他们在自已发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如完成习作《春天来了》,并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在家里、学校里闭门造车,而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寻找春天,其次让他们摘抄有关与春天的优美诗、词、句;再次让他们各抒己见。讲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春天;最后让他们梳理好头绪,开始写作。就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习作出来了,一改往常无话可写、流水帐式的格调。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与脑力劳动、情景体验中产生了美好的情感和肯定的自我体验,因而不仅能够培养起自己对知识的真正兴趣,而且能够激发起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使他们体会到其中的欢乐,“苦”,也就自然地转化成为“乐”了。最后,只有正确处理好“乐”与“苦”的关系,“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因此,学习者须有坚强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求得真知,学有所成。教者必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尊重儿童的个性,真正解放孩子的眼睛、手、脑、嘴、空间、时间,还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都以极大的热情主动积极而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一改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乐作舟”。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愉快参与激发
“愉快”的周末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