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五水共治”的付出和回报

2016-05-12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6年0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伦理水资源

冯 侃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五水共治”的付出和回报

冯 侃①

浙江省近几年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工程,2013年在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五水共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进入了中期考核的日子,大多数“三河(垃圾河、黑河、臭河)”得到了整治,排污得到了较好的监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生态伦理的视角,从经济方式转变、机制体制改革、文化理念改进和环保知识传播等环节入手,考察“五水共治”在经济、制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付出和回报,并通过反思古今人与水资源的关系,考量现实人与水资源关系的伦理困境,为“五水共治”的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依靠和支撑。

五水共治;人与自然;生态伦理;付出与回报

“五水共治”中的付出和回报是生态伦理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方面经济、体制、观念、知识的伦理主体都渴望在付出后能有回报,另一方面生态伦理的问题解决不能只通过义务论式的生态伦理学说进行解决,还必须用自然存在物所带来的价值来解决应用伦理学中回报的实际问题。

“五水共治”中的“五水”分别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其中洪水、涝水可以归为自然灾害方面,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其次是人类的不作为、作为不足和无知甚至故意造成的对水资源的破坏。其中污水、供水、节水可以归为人类使用水资源不当方面,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作为不当和无知。所以,在具体分析“五水共治”中“五水”的时候必须分开来考察其特点。整治洪水、涝水主要是处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污水、供水、节水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两者的起因不同,重点也不同,生态伦理所涉及的伦理主体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一、经济付出和回报是解决“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价值观的重点

(一)在解决自然灾害引起的水问题中注重远期回报

“五水共治”中的洪水和涝水的治理以自然灾害的方式威胁着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治理和防范洪涝灾害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交通基础建设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治理和防范洪水和涝水从经济上看是直接付出和远期回报的关系,前期要投入很多的资金来建造防洪堤坝和涝水疏导渠,但是此类投资是会有远期回报的,一方面能够保护经济生产,另一方面能够重点保护堤坝两边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设施。从古至今,浙江的各级政府就重视水的治理,特别是防洪堤的建设,更是留下“钱王射潮”等许多佳话。此类百年防洪的堤坝,正是经济上直接付出和远期回报的关系。

其实,水的治理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中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缺少必需的水资源保障日常用水和工作用水。从2002年开始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为了解决这种自然形成的南北水资源的不协调。直到2014年年末才完成了整个工程的疏通,北京开始获得汉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除此以外, 2007年夏季太湖爆发的蓝藻危机,引起数百万无锡市民恐慌性抢水,从而造成大面积水荒。江苏省政府为此投入700亿元治理太湖,经过5—6年的治理,太湖终于再次呈现出太湖美,整个水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此类皆是在全国和全省区域范围内,对于自然地理和自然灾害造成的非人为灾害的治理,这些治理正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资金投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获得了较长时间乃至永远造福百姓的工程。

(二)在解决人为不当和无知中引起的水问题中重视直接回报

“五水共治”中的污水、供水和节水是以人类自身的作为不当和无知为主而导致人的生存和经济生产受到威胁的。这种人类自身为主引起的环境恶化,会直接将水质破坏,一方面导致水资源循环利用失败,另一方面导致水业生产经济和以水为浇灌的农业经济受到巨大破坏。这方面的治理投入资金虽多,却可以直接得到回报,因此这是直接付出和直接回报的关系。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污水排放时常会获得许可甚至被地方政府无视,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往往会减少建造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政府为了GDP和政绩往往会对企业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云南滇池在20世纪80年代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滇池的生态系统,结果造成了几十年来对滇池水域不停地环保拯救,可是水已经被污染了,一方面因为高原水环境的修复能力差,另一方面因为水资源保护能力不足,至今为止草海和外海水质类别仍然为劣V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似乎成了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似乎经济增长必定就会导致环境的破坏,环境只能等到经济增长以后再回过来治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水资源一旦被污染了,再怎么治理,也不可能回到一开始无污染的干净状态。在环境污染到了一定地步再反过来治理,治理成本会加大,治理难度也会加大,应该在污染刚开始的时候,就直接经过类似于水污染治理工程之类的环保设施直接进行绿色环保处理。这种直接的水污染处理工程的投入可以马上见效,让水资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科学发展。

处理好“五水共治”中的经济付出和经济回报是解决“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中的重点,要看到治水是有回报的、相互的。生态伦理中的主客体是需要相互协调的,如此才能让生态伦理进入可持续发展。“五水共治”已经在一些地区产生了正面的经济效益,为水治理的直接回报提供了证明。在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的水治理就产生了水治理的良性经济循环。通过整治河道、绿化堤坝、统一商铺、清除淤泥、整治管道等方式逐步摆脱了水治理只付出无回报的模式。表1为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的2014年“五水共治”效益表。

表1 2014年“五水共治”效益表 (单位:万元)

二、针对“五水共治”生态伦理中的道德压力,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的付出和回报

(一)打破限制水资源区域管理体制,树立共同体观念

“五水共治”中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和交流,这就需要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区域和范围的界限。“以杭州为例,钱塘江由钱塘江流域管理局管理,笤溪是由水利局管理,西湖由西湖风景园林管理局管理,京杭运河由航管局管理,城市内河由环卫局管理,地下水由国土资源局管理,上水和下水由建设局管理,而水的质量则由环保局管理。”可见每个部门自己所管理的区域狭隘,如果不能联合操作的话,将造成治理了下游,上游没有治理,结果下游还是将面临被污染的问题。因此,只有树立了水资源共同体的思想,才能让付出和回报一体化思想深入到政府部门的各个管理中,让道德压力分摊到所有的政府部门中,而不是只压在其中一个部门。

另外,强化跨省、跨地区水资源治理方案,需要加强各个省和地区的伦理和利益一体化观念。这是因为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没有整体的伦理主体观念,就没有整体的绿水青山。千岛湖是浙江省内面积和库容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因新安江水坝的建设,成为浙江省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源地。可是,千岛湖的上游在安徽,千岛湖管理部门往往会发现很多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死鸡、死牛,造成了水治理的难度加大。并不是简单地治理好千岛湖淳安县境内的水就足够了,而是要和安徽省的水资源治理结合起来,以伦理共同体的责任感去面对水治理的问题。2009年展开的湖州无锡两地跨省联动,保护太湖水质的行动就是比较好的联动治理典范。湖州和无锡区域的长兴祥云中水回用公司、长兴新城环保公司、湖州固体危险品处理中心、凤凰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污实时监控中心和大钱港工程的联合建立,让两省跨地建设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得到了非常好的协调处理。因此,注重水资源的跨区域联合整治是“五水共治”解决体制问题的重点。

(二)创新机制,让企业成为“五水共治”的主体

“五水共治”中企业是污染的重点,大部分污染都是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一心追求经济效益所造成的。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84.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6亿吨,企业的污水排放和治理都迫在眉睫。很多工业企业存在无证排放、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加之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管不作为,企业成为“五水共治”中的第一大污染源。工业污水的排放往往不仅排污量大,同时伴有各种化学成分和有害物质。工业污水具有量大危害大的特点,因此企业是“五水共治”中的污染重点,也是污染责任人,更是生态伦理的主体,所以企业无法摆脱伦理责任人的身份,而将生态伦理责任甩给政府。

“五水共治”中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似乎都压在了政府上,似乎人民交了税就应该享受对生态环境无限的索取,应该由政府来擦屁股。这个道德观念一直压制着整个治理过程。其实“五水共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和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责任。政府可以开放适当的治理环节,把部分治理环节的资金交给企业操作,改变原有的由政府一手操作的局面,改由政府监督。这样可以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技术特长和政府监督的特色,让此机制成为长效的有企业参与的付出和回报系统。同时也把生态伦理中道德的付出和回报从单一的政府转向企业和整个社会,减轻政府的道德压力。

三、从发掘生态伦理历史资源的角度,注重“五水共治”伦理文化理念的付出和回报

“五水共治”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同时应当大力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教育和宣传,我国历来重视伦理教育,将伦理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作为付出,教育和宣传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回报的,教育和宣传是一种要远期才能得到回报的付出形式。在“五水共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中必须结合古今中西的水文化理念,利用古代水文化理念的深入性和普及性,利用当代水文化理念的浅显易懂性和可接受性,通过“五水共治”的水文化理念推广,将人的水文化理念从水只是水提升到水是和人不可分割的自然的一部分的认知状态,从而真正达到远期文化理念的回报。

(一)“五水共治”治水更是治人,体现老子天人合一自然观,感悟“上善若水”的境界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天地万物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五水共治”是一种以治水的方式统一人与自然的实践。自古以来,水就是以一种利万物的状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的品性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让我国有着悠久的重视水和人的关系的传统。

“五水共治”正是以这种天人合一的方式,通过治理水环境将“上善若水”的思想提高到了实践的地步,水的品性和人的品性就是一致的,治水就是治人。水不仅仅是一种如老子所推崇的人的自然本性,也是如人性一样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不断治理和完善的。如果水本身已经不再是干净的水,水被滥用,水已经成了破坏人类居住、经济的恶魔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说老子的“上善若水”能够被人给接受和实现。《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重视水,认为水是上善,是最好的,那是因为水不与万物相争夺,不停留在他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而人如果能够做到和水一样,心胸保持宽广,保持仁爱之心,说话能够信任,为政精简处理,做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那么这个人才能够无忧无虑。老子重视水,那是因为水和人的本性是相通的,这种把自然界的物质特性和人类相连接起来的特点,一直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点。

(二)“五水共治”是对生态整体主义理论的实践

“五水共治”治理的不只是水,更是人的内心的文化理念,因此“五水共治”抓住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机会进行了新的一轮宣传。2014年在全国巡演的音乐剧《大运河》,就将自己的前三场收入全部捐献给“五水共治”。这是“五水共治”的文化理念教育和宣传的具体体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五水共治”不仅是一条小河和堤坝的治理,也不仅仅是大运河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生态的整体观念的形成,这和生态整体主义是相互契合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因此,尽管大运河并不是全部在浙江,但是以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水治理是具有远见的。

近几年雾霾严重,在工业废气污染被政府以及广大企业所重视的同时,浙江省本着生态整体主义理论的思维,提出了“五水共治”。这是因为我们不能看到什么污染严重了,就去治理什么,整个生态是一体的,地球的大气、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都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五水共治”抓住了浙江省的特色,即江南水乡的特点,从整体出发,在水治理的同时也将整体环境考量进去。大地伦理学家利奥波德说:“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具体确定的功能。”因此,这种生态伦理的整体观念体现了“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整体环境治理的有机组合部分,我们应当将“五水共治”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主义理论的典型个案进行考量。

(三)“五水共治”自然生态系统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首先,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其有机的一部分。“五水共治”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点结合在一起。五点互相协调、互补,洪水和涝水是天灾,污水、供水和节水是人祸,将两者分为两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治理是“五水共治”自我本身系统论的实践创新。恩格斯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这其中包含着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理解。不以单一的水治理来看待水系统正是“五水共治”自身的特点所在。

其次,“五水共治”和其他环境治理是相互结合的,应该与治理雾霾治理森林等结合在一起。恩格斯说过:“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水和森林都是有机结合起来的,“五水共治”将水治理好了,森林的水资源就不会出现问题,森林就不会因为水质原因而被破坏。森林治理好了,就不会水土流失洪水暴发。雾霾被治理好了,“五水共治”中才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出现酸雨而引起水质问题。所以“五水共治”是整体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在“五水共治”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层面,考量生态伦理与环保知识的付出和回报

(一)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五水共治”中自然灾害的洪水和涝水都是破坏力极大的,对整个生态都具有巨大的负面作用。控制洪水和治理涝水不光需要有“五水共治”中的“防洪水、排涝水”两点,更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和抢险救灾都进入到了洪水和涝水的前期和后期工作当中。“五水共治”中作为洪水和涝水的重点即堤坝和渠道的建造和疏通,是保证浙江不因大自然的反复无常而蒙受经济和文化多重损失的重心。投入资金引进国外重点工程建设经验,提高我省水设施设计标准,严控我省水设施施工质量,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光做到及时预报和后期抢救,也可以通过堤坝和渠道建设达到防患于未然的远期回报目标。

(二)人的行为不当的规避和无知的克服

以往的伦理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深入,生态伦理随之产生,无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深入探讨了各种伦理主体的行为不当和无知。在“五水共治”中,应当发挥生态伦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树立起人的生态伦理道德责任主体意识,从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去考量人的行为不当的规避和无知的克服是生态伦理所面对的重点问题。

首先,政府层面的行为不当和无知。在政府层面上,有些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和领导在水治理上缺少专业知识和体制机制改革意识。由缺少专业知识所引起的乱指挥和不作为一直被专业的工程师所诟病。在水治理的问题上,“五水共治”提出之前,浙江省缺乏统一的水治理的规划,也缺乏专业的水治理的方法。“五水共治”的提出解决了全省统一的水治理整体规划和思路的问题,建立起正确和全面的评价系统,把水治理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彻底改观了水治理的治水规划、治水职责和治水绩效。在全省范围内多次开展“五水共治”会议,把“五水共治”提高到全省的重要目标上。并且应当大力支持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五水共治”的水治理技术和水治理意识研究,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支持;研究和教育机构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走在教育和研究的前沿,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展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政府作为“五水共治”的生态伦理主体不仅成为一个指挥体,更成为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决策者。

其次,社会机构和企业层面的行为不当和无知。在社会和企业层面上,“五水共治”需要街道、社区以及乡村为主的社会基层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企业的积极配合。整个“五水共治”在全省展开,各种捐款也在学校、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展开,“河道长”机制的建立也为社会机构监督水污染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助力。可是社会机构和企业往往缺少有关“五水共治”技术层面的知识,缺少对于生态伦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导致社会机构和企业在操作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意识,难以看到“五水共治”中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益和企业文化效益。好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光需要社会机构和企业自身的硬件,更需要社会机构和企业自身的软实力,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承担。社会机构和企业应当抓住这次机遇,以产业转型为契机,改革产品结构和质量,将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产品提高转变为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高科技产品。这样既符合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普及了“五水共治”的知识和水文化,建成“五水共治”政府指导、社会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最后,个人层面的行为不当和无知。“五水共治”中人的行为的不当和无知所引起的污水、供水和节水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知识的普及不够。例如水资源的故意污染就是人类的作为不当,而类似于将洗衣机放在阳台上直接排水,将洗衣污水从阳台的雨水口排出,造成雨污不分流,这种现象是因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此类知识所造成的,可能相当一部分市民并不清楚雨水和污水在排水管道中是分开的。另外人的行为的不当,例如公共区域水龙头开关不严,缺乏公德意识,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扩大对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才能获得全民素质的提高,获得优良生活环境的回报。以一种远观的眼光,“五水共治”人人有责的生态伦理主体的责任感代入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全省“五水共治”的目标,“五水共治”的生态环保理念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1]郑源山.五水共治项目对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探析[J].低碳世界,2015(2).

[2]沈满洪.“五水共治”的体制、机制、制度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5(1).

[3]卫周.道德经新译新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月齐.“五水共治”公共参与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

[5]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张传友,邓晓芒,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6]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①冯侃,浙江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伦理水资源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基于CNKI的“五水共治”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用标准滤出“清流”——浙江浦江县以水晶标准化综合试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