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学习过程

2016-05-11殷小兵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做中学体验建构

殷小兵

【摘 要】“做中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让学生“做中学”,探索发现、建构知识、体验成功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探索;建构;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13-02

【教学片断一】

1. 出示课件——围篱笆。小猴子围成长方形,大猴子围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

学生1:三角形。

学生2:四边形。

师:到底哪种围法更牢固呢?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 实验释疑

师:从你的学具袋里拿出四边形,拉一拉。

(学生纷纷动手,发现四边形变形了 )

师:你有办法把它固定下来吗?

(好多学生在中间加一根小棒 )

师: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动了?

(学生猜想与三角形有关)

师:拿出这个三角形(学具)来拉一拉。

师:谈谈你们在拉的过程中的感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师: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稳定性)

3.再次出示课件——围篱笆,让学生说说哪个答案对?为什么?

【评析】“欲擒故纵”,激发学生“做中学”

首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探索三角形特性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没有包办代替学生的认知学习,而是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段,将通常由教师呈现学习知识的方式改为让学生通过“拉一拉”四边形(学具)和三角形(学具)的实践活动,在两次“拉一拉”中间提出“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动了”的问题,无疑是教师“欲擒故纵”的方式,把学习的认知冲突再次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又一次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三角形有关,然后去拉,去求证猜想。学生通过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让学生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篱笆围成三角形更牢固的原理,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体验学习的过程,比直接得到结果的印象更加深刻。

【教学片断二】

师:请你拿出(指锐角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形,试着指一指它的高。

(生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让学生汇报;师板书: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同学们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学生回答)

师: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它的高吗?

(学生操作,交流)

【评析】善于放手,引导学生“做中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发挥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学生了解到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

学生通过“做中悟”来学习三角形的底、高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中发展了思维,获得了知识与自我探究的能力。

【反思】“做中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中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

一、让学生“做中学”,激发探究兴趣

“做中学”是一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让小学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关注他们最想做什么、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发现、探究,从而认识和掌握数学。

在教学片断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生动过程: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四边形到底哪种围法更牢固呢?猜想是探究的前提,给学生造成了悬念,学生急于探究与发现,积极寻找答案。接着,教师提出“你有办法把它固定下来吗?”好多学生在四边形中间加一根小棒,老师因势利导地提问:“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拉不动了?”学生猜想与三角形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学生拿出这个三角形(学具)来拉一拉,他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做中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片段二中,以往认识“三角形的高”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三角形的底、高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等到最后让学生画三角形的高时学生已经没有兴趣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片段以“做”为中心,放手让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让学生“做中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做中学”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在教学片断一中,学生通过两次“拉一拉”实验探讨,体验到探索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自主发现并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培养了他们求实、严谨的探究精神。

“做中学”能让学生大脑和手真正动起来,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参与数学学习,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还能在体验和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与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能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戴香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发展[J].校长阅刊,2007,(11).

[3] 王云平,柳诚蕊.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3).

[4] 曹芸.“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J].新课程(上),2014,(10).

(编辑:杨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中学体验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