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的产权制度分析*

2016-05-11白暴力王潇锐

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产权制度陷阱产权

白暴力 王潇锐



中等收入陷阱的产权制度分析*

白暴力王潇锐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于古典产权制度,发达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是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在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机制基础,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产权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JL002)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主要观点发表在201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题目为《我国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困境,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勃勃生机——西方全盘私有化理论的终结》[1]一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本文将说明,发达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是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机制基础,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一、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中等收入陷阱

许多学者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会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并将其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也曾经历了数十年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一)美国

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的划分标准,人均GDP在3256—10665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区间。[2]图1是1878—2001年间以2005年固定美元价格表示的美国人均GDP变化。从绝对数值上来看,1879年,美国人均GDP为3416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1940年以前,经济表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波动,而1940年以后,经济增长相对快速稳定。虽然194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为8465美元,似乎没有超出中等收入水平范围,但是,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高收入水平。1942年,美国人均GDP为11499美元,超出中等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阶段。因此,1940年前,美国符合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

由此可以估计,美国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陷阱的时期大约在1879—1939年之间,时间大体为60年左右。

在长达60年的中等收入阶段内,美国经济出现频繁的、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并多次发生经济衰退乃至经济危机,出现了17个经济周期。其中,影响程度较大并具有世界性周期特征的衰退,主要有1882—1885年、1893—1894年、1907—1908年、1921—1922年和1929—1933年等5次,平均每10年出现1次。[3]

图1 美国1878—2001年人均GDP变化(2005年美元)数据来源: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图2显示了美国1900—1940年的社会生产和就业情况。在历次经济衰退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①工业生产指数是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编制的工业产品实物量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的景气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1930—1933年间的下滑最为严重。与工业生产指数的周期性下滑相对应,美国的失业率也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趋势,1933年失业率高达24.9%。

图2 美国1900—1940年社会生产和就业情况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the Americas 1750—2005。

图3 德国1900—1939年社会生产和就业情况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Europe 1750—2000,下同。

(二)其他发达国家

与美国类似,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中等收入时期也出现了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它们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也大体在20世纪40—50年代前后。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实现了大机器生产,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其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至1915年,英国的人均GDP已达到8055美元。然而,历经1921—1922、1929—1933年的两次经济衰退,英国在1950年前后人均GDP才超出中等收入水平。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估计其在1940年左右走出了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在这期间,英国出现了多次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据统计,英国在1847—1937年间出现了11次经济危机,平均不到10年发生一次。[4]

德国。在大约20世纪40年代之前,德国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波动。图3是中等收入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和失业率变化情况。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起伏波动较大,出现了三次明显的生产萎缩,并且1939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几乎与1913年持平,社会生产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倒退和长时间停滞。在经济萧条时期,德国的失业率明显升高,在1932年甚至超过了30%,并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丹麦。从1910年到1939年,丹麦出现三次经济下滑,1939年的实际GDP甚至低于1920年的GDP水平,经济增长缓慢,并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图4)。与之相对应,失业率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存在着连续超过15%甚至20%的情况。直至20世纪40年代后,丹麦经济才摆脱了周期性波动的困境,实际GDP呈现持续、平稳的增长,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挪威。挪威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丹麦类似。反映在人均GDP上,1930年挪威人均GDP为8439美元,1946年达到10268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估计其也在1940年左右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以上实际经济数据表明,在20个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图4 丹麦1910—1939年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

二、发达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产权制度改革

从时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与古典产权制度内在矛盾尖锐化的时间同步,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大体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这个时间正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5]实际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表现,正是古典产权制度的宏观经济效应。[6]由此可见,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正是古典产权制度。西方发达国家也正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一)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使发达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勃勃生机》一文已经说明,古典产权制度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带来了种种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为此,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进行深刻的产权制度调整,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的本质,是各种经济权力与生产资料私有权分离,逐步向劳动者过渡,劳动者参与经济决策。其体现在劳动者的收入脱离劳动力价值的约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提高。[7]

西方发达国家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现代产权制度实行了工人对企业决策的参与,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工资,并使其与企业绩效挂钩。这样,劳动者的工资就不仅包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而且还能够包含一小部分利润。①这就是所谓“分享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缩小了社会收入差距,缓解了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二,增加国内有效需求。社会总需求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有利于提高工人工资从而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依赖。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有利于促进国内有效需求增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出口的依赖,缓解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海外市场倾销国内过剩产品的压力。

第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缓解了社会矛盾。

因此,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一段较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

(二)各国的实际情况

1.德国。20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以共同决策制等为标志的产权制度改革。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使得德国工人工资较快上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前,德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并不明显,1924—1939年间实际工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甚至在1929—1939年之间工资曾一度下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后,德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显著增长,1950—1960年间德国的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3%,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得工人实际工资大幅上涨,直接引发了德国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德国在20世纪40年代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表1表明,1950—1960年间,德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6%,工业生产指数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处于较高水平,失业率逐年降低。在1961—1970年间,德国的年平均失业率不到1%。

表1  德国1950—1960年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2.北欧国家。作为福利国家的代表,在20世纪中叶,北欧国家都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和工会制度,实现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直接分享权力,并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北欧国家(这里以瑞典和丹麦为例)工资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进而带动了社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提升,促使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图5表明,与产权制度改革前的工资水平和工资增长率相比,瑞典和丹麦两国的实际工资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瑞典的实际工资增长了近1倍,丹麦的实际工资增长了近2倍。同时,社会工业生产指数也大幅提高,显示了社会生产能力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升。

图5 1945—1960年北欧两国生产和就业变化情况(1945=100)

表2  北欧两国经济发展情况  (%)

表2进一步描述了瑞典和丹麦两国进入高等收入阶段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到,20世纪40年代,两国经济都摆脱了中等收入阶段周期性波动的困境,实际GDP呈现持续、平稳的增长,失业率逐年下降,最终稳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两国失业率水平都不到3%。

3.美国。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后,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美国实行了以改善劳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建立了较强有力的工会体系,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随着产权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的工人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1945年到1970年,实际工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同样是20年,从1913年到1933年,工人实际工资仅增长了1倍,而从1933年到1953年,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了3倍。

产权制度改革使得美国工人工资逐步提高,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和总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从而引起美国经济稳步增长,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从1945年到1970年,美国的实际GDP和反映社会生产能力的工业生产指数都稳步上升。在这个时期,失业率不再像在中等收入阶段时那样大幅度波动,而是始终维持在3%—7%的水平,大多数年份保持在3%—5%之间。

4.日本。在20世纪中叶,日本企业形成了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特征的劳动制度和以相互持股为特征的股权制度,这些制度推进了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日本的产权制度改革对工人工资提高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1926—1944年间,日本人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不到0.4%,而1947—1960年间,日本人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激增到14.7%,1960年工资为1947年工资水平的6倍。

产权制度改革之后,日本经济也迅速增长,在20世纪中叶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大幅度增长,至1970年,年均涨幅达到14.1%,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失业率仅为1%左右。

综上所述,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于古典产权制度,通过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产权制度改革,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过渡,西方发达国家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①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3144美元(以2005年固定美元计)。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部分学者担心我国也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8]提供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的核心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同时,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在企业内部,劳动者享有主人翁地位,享有包括参与企业决策权、管理权、分配权在内的诸种经济权力;在企业外部,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中的劳动者参与企业决策作了明确规定,保证劳动者分享企业权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充分表现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即表现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整个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分配制度;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按劳分配,实质上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劳动者依据劳动多少获得收入。这就使劳动者的收入摆脱了劳动力价值的约束,与企业绩效相关联。因此,按劳分配制度在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制度等保证了职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利于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在企业外部,国资委监督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挂钩政策,保证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保障了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和利益,有利于劳动者收入的提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提供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以基本经济制度为核心、以分配制度为表现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在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保证了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从制度上保障我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中,劳动者当家作主,参与经济决策,实施按劳分配,厂商的行为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利润,而会更多地考虑劳动者权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提供了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制度基础,从制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和平等。

其次,社会有效需求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需求,而劳动者需求则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因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保障、劳动者收入增长的保障,会保证国内有效需求合理增长,拉动经济稳定增长。

再次,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作用、协调发展,才能拉动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增长。如果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则不得不依赖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保障了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增长,也就保障了国内消费需求合理增加,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保证了国内经济增长的抗外部干扰性和稳定性。

中国特色产权制度体系,为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收入分配差距偏大这对宏观经济痼疾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证了社会消费增长以及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经济增长焕发活力,避免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进而避免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提供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也保障和推进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和高速增长,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停滞和周期性衰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4067.7亿元增至2014年的634043.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5%,使得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即使在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后,我国经济发展仍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尤其是对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的优越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它的根源在于古典产权制度,发达国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是从古典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在本质上实现了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机制基础,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5][6][7][8]白暴力、傅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勃勃生机——西方全盘私有化理论的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2] Indermit Gill and HomiKharas,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 for Economic Growth, The World Bank, 2007,p.77.

[3]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4]吉林省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研会:《政治经济学教学用统计资料和典型事例》,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印刷厂,1983年,第144页。

责任编辑:张超

作者简介白暴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875);王潇锐,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32)。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3-0100-06

猜你喜欢

产权制度陷阱产权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祥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麻城市粮食局 突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陷阱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陷阱2
陷阱1
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