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观察

2016-05-11李慧仙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防治

李慧仙(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观察

李慧仙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240例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8,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与对照组(n=172,行抗血小板治疗),而后评判其防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2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2%;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方法多样,给予其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防治;抗血小板治疗;华法林

心房颤动患者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出现缺血性卒中,其作为心房颤动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严重性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心房颤动的卒中发病率高达24.8%,且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有必要充分重视对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防治[1]。本文以我院接收的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防治方法与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收的240例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均符合WHO中关于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2]。参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8,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与对照组(n=172,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对照组男102例,女70例,年龄为53-86岁,平均年龄为(69.9±8.5)岁,基础病情况:40例伴糖尿病,51例伴高血压;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为52-85岁,平均年龄为(70.2± 8.6)岁,基础病情况:21例伴糖尿病,29例伴高血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层次、基础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其积极治疗:(1)对照组行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太原市卫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442)或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6)治疗,药物剂量为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为100mg/d。(2)观察组行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123)抗凝治疗,国际指南推荐起始剂量为5-10mg/d,考虑到我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初始剂量在2-3mg/d之间即可,对观察组中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患者初始剂量需降低,用药第3d、第1周以及第2周后分别对患者的INR进行重复测定,若连续3d及以上天数其数值稳定为2-3,则每周后为患者检测1次,1个月后则调整为1个月1次,连续6个月后调整为每2个月1次,期间参照INR水平对用药剂量做出适当调整,剂量维持在1.5-4.0mg。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不良事件发生率: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最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严重出血(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脑部等)、周围血管闭塞;(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行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组间对比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明显高于观察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经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不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172)观察组(n=6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生理机能(PF)56.3±2.6 70.2±3.5 56.2±2.0 81.5±2.9*生理职能(RP)42.0±2.6 51.9±2.8 42.5±2.5 64.5±2.4*躯体疼痛(BP)41.5±5.0 52.2±2.1 41.0±4.9 73.2±3.0*一般健康状况(GH)42.1±2.7 51.6±2.5 42.3±3.0 62.0±2.4*精力(VT)45.2±3.5 53.9±2.5 44.9±3.2 66.0±2.3*社会功能(SF)59.9±4.2 70.8±3.7 58.7±4.6 84.9±3.0*情感职能(RE)53.9±3.1 66.1±2.3 54.0±3.2 78.9±3.0*精神健康(MH)53.4±2.4 62.9±3.6 52.7±2.5 75.0±2.7*

3 讨 论

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当前我国心房颤动发病率约为0.8%,且女性高于男性,心房颤动患者出现卒中的几率约为13.1%,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缺血性卒中,较之于非心房颤动者的2.4%明显要高。循证医学证据表明[5],当前心房颤动的最佳治疗方案为抗凝治疗,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与患者的病死率。

以往临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心房颤动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时,治疗率仅为2.7%,较之于发达国家的40.0%明显降低[6],考虑其原因或为如下几方面:(1)因医生与患者对抗凝治疗后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有所顾虑,如患者年龄较大时或会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且服用药物较多,久而久之会对华法林形成一定的影响,最为常见的为血管条件差、行动不便,且监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2)心房颤动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严重性并未受到患者与医生的充分重视,当前推荐的抗凝标准为INR2.0-3.0(一般认为2.5为理想的靶目标),依据的为国外的临床试验结果,再加上患者的地域与种族不同,患者的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出凝血功能及其对药物的反应同样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且患者采用抗凝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较之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因而也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7]。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2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2%;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观察组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抗凝治疗对象筛选中,有学者建议将65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及60岁以下合并高血压、心衰、糖尿病、冠心病等任何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当长期给予抗凝剂进行治疗,对于65岁以下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无需使用抗凝,只需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于75岁以上有卒中高危的患者应答予以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方法多样,给予其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抗血小板治疗,故而临床上针对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时,可给予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故而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还需参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且本研究中的样本数量较少,为获取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今后可增加样本量并延长后期随访时间,以为心心房颤动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蒲曼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抗栓疗效的临床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15(02):1105- 1107.

[2]周跃,李娟娟,周公民,等.华法林预防老年心心房颤动动患者缺血性卒中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0(12):991- 992.

[3]庞占琪,贾永平,马奔,等.心心房颤动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5(01):91- 93.

[4]张芳芳,张佩兰.合并心心房颤动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2(10):1263- 1265.

[5]郄靖媛,马欣.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导致缺血性卒中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9(10):546- 550.

[6]苏敏,杨卫新,王万华,等.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致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1):754- 758.

[7]陈新军,张华,郑若龙,等.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 (05),517- 521.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duc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LI Hui-xia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Xishuangbanna 666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ischemic stroke induc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ir effect. MethodsA total of 24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duc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s su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herapeutic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68 patients receiving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with warfarin) and control group (172 patients receiv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6.7% vs 13.2%,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re are various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ischemic stroke induc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with warfarin has significantly better efficacy than antiplatelet therapy, and can be applied as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regimen.

【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tiplatelet therapy; Warfarin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华法林防治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华法林导致皮肤坏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