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2016-05-11巨春
巨春
摘 要: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实物引入课堂,激活学生观察的欲望,产生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设情感场景,让学生体验;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扩充课堂内容,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等途径来预设生成。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创设;捕捉;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9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将实物引入课堂,激活学生观察的欲望,产生问题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身边的生物,我们将这些实物引入课堂,激活了他们观察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时,我要求学生带新鲜的叶子,原本打算在课堂内撕叶片,用肉眼观察区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从宏观上建立感性认识,为微观认识作好铺垫。在教学中,学生将新鲜的叶片拿出时,我没有立即让他们去撕,而是让他们观察叶子的特点,当有学生说出叶子特点时,其他学生毫不示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叶子不同的形状、正面与反面颜色的不同、叶子背面的叶脉、表皮上的绒毛和鳞片、小组成员手中不同植物叶片的不同和相同点等被他们争先恐后地发现了,我抓住这一绝好的时机,问:“你想知道什么?”有了前面的观察作为铺垫,学生立刻提出了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正反两面的颜色不同?为什么叶脉大都凸显在背面?为什么叶片大都薄而阔?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探究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总是以小组为单位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但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总有一些小组设计不出方案来,此时,利用组间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课上,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这一探究主题,小组设计方案时,起初只有三个组设计出了方案,当说出他们的方案:
方案一:侦察蚁发现食物返巢时,将其做上标记,出巢后拿走侦察蚁,观察蚁群能否找到食物。
方案二:在侦察蚁返巢后,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上障碍物,看蚁群能否找到食物。
方案三: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一张大白纸,侦察蚁返巢后,用同样的大白纸替换原来的大白纸,看侦察蚁能否找到食物。
此时,前面没有设计出方案的组也得到启发,很快也都有了自己的方案:
方案四:在侦察蚁返回巢穴口时,在它身上喷上香水,看蚁群能否找到食物。
方案五:在侦察蚁回巢后,在它走过的路上喷上香水,看蚁群能否找到食物……
利用组间交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三、利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要通过相关学习内容去让学生感悟,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接受了多年教育的初中生,好多大道理他们不是没有听过,而是听得多了,对他们来说缺少的是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内化。为了加强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实现课堂的情感目标。
四、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扩充课堂内容,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新课改强调教材是个范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这种整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在课余时间收集、查阅资料,从中获取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需要做好的是在课堂内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如在学习急救的方法时,教材中只介绍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而现实生活中遇到对生命进行急救的情况多种多样,课前我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课内小组之间交换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总结到了外出血、骨折、脱臼等前面学习过程中已学到的急救方法,还学会了食物中毒、烧伤、溺水、触电、鼻出血、心脏病发作等急救方法,知道了火场逃生的方法、地震自救措施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珍爱生命。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然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这种特性又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还必须要有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前准备中来,在上课前对学生准备情况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课堂中适时激发生成并利用学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