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接纳及自尊的影响
2016-05-11付莹浙江理工大学
付莹 浙江理工大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接纳及自尊的影响
付莹 浙江理工大学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对自我接纳和自尊是否有重要作用,以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我的接纳和自尊的提升。方法:采用量表对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92名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接纳总分和自尊总分的前后测存在明显差异(p<0.01),后测成绩得分高于前测;大学生在各个问卷上的前后测存在明显的人口学差异(p<0.01)。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前后都有很大变化,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 自我接纳 自尊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据国内外的调查发现,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高度频发,研究显示20%-30%的在校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妨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1]。相关文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较多,占30%-40%,严重者占10%[2]。原因可能是学校、社会等因素没有进行积极干预,所以才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狂躁,自杀等。可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此时,在高校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极为必要,现研究发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明显发生变化,都得到提升[3][4]。而且也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认知、人际、行为方面均有突出作用,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5]。
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发现自我接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6]。一个自我接纳的人,不会把能量过多地消耗在自责、埋怨等消极情绪中,而是积极面对任何情况。不论自我接纳,自尊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心理健康的高低,林崇德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7]。所以拥有积极开放的自我接纳、高自尊水平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引导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自我探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对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有效呢?还需进一步探讨。目前关于高校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心理机能的改善多以理论研究为主。为此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验研究法进行前后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接纳和自尊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以湖北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学习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学生 302 名,均在学期之初进行前测, 1个学期结束后进行后测。有效回收问卷 292 份,有效率为 96%。有效被试中,男生95人,女生197人;大一93人,大二59人,大三140人;理科158人,文科134人;城镇94,农村198人。
(二)方法
1.自我接纳问卷(SAQ)
由丛中等人编制, 用于测量个体自我接纳的程度,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计分,共16道题,总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接纳程度越高。问卷分为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维度。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9347 和 0.9124,重测信度为 0.7653。表明问卷信效度很好,适合施测。
2.自尊量表(SES)
罗森伯格(Rosenberg)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用以评定大学生个体的整体自尊水平。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有5个正向计分题和5个反向计分题,分四级评分(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4=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到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Fleming等1984年报告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但是,经统计分析发现,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题目8只有按正向题记分或直接删除才能达到良好的鉴别度、提升量表的信效度[9]。因此,本次研究题目8采用正向计分。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总分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自我接纳和自尊总分均在前后测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他们的自我接纳和自尊都明显提高了。
表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总分差异比较(±)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性别组测验结果比较
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男生组和女生组自我接纳总分、自尊总分以及自我接纳各维度得分的两两比较情况,发现女生组的自我接纳总分前后存在差异,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男生组在前后测自我接纳总分上不存在差异;在因子自我接纳上男女生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后测得分都低于前测分;男女生自我评价的前后测的差异极其显著,后测得分都显著高于前测;男女生自尊的前后测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女生的后测分都高于前测分(如表2所示)。
表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性别组测验结果比较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年级测验结果比较
由下表3可知,大一大二的自我接纳总分在前后测上存在差异,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但是大三年级的自我接纳总分前后测没有差异;在其因子自我接纳上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前后测不存在差异,而且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分数,在其另一个因子自我评价上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有前后测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大一大二的自尊总分在前后测上存在差异,大三年级差异不明显。
表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年级测验结果比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生源地测验结果比较
表4 表明农村组在自我接纳问卷及其在因子自我评价问卷、自尊量表上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组在因子自我评价问卷上也存在差异且差异及其显著(p<0.01) ;城镇组在自我接纳问卷及其因子自我接纳以及自尊问卷上前后测得分不存在差异。
表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生源地测验结果比较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专业测验结果比较
从下表5可知,理科的自我接纳总分,自我评价以及自尊分数在前后测上有明显差异(p<0.01),在其因子自我接纳上理科生和文科生都不存在前后测差异,并且后测分数都低于前测;文科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明显差异,后测得分高于前测,但是在自我接纳总问卷和因子自我接纳以及自尊问卷上文科生得分没有差异。
表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不同专业测验结果比较
三、讨论
(一)自我接纳和自尊的总体情况
发现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自我接纳和自尊水平都有所提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和卢勤的研究结果一致[1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有影响,在此研究中发现经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有显著提高并且完善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使自我意识增强,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学会自我接纳,学会接纳他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活当中,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情况可能时刻受到挑战,一是因为来到一个新环境,认识了新的朋友,心理转化能力还不够,不能正确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学情况有很多方面是和高中生活不一样的,更多的是靠自我,也就是更多的自我层面的事物需要自己去认识,而因为他们以前很少关注这方面的,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尊比较低,也就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有关自我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帮助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总之,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接纳自我、接纳他人、提高自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此项工作长期系统的继续下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日后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有益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心理健康课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从不同性别的学员来看,无论男学员还是女学员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自我接纳和自尊都有所提高,
农村生源组和城市生源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都有所变化,并且农村生源的变化更明显,其在自我接纳总量表和自尊总量表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测得分较前测显著增高,并且可以看出在其自我接纳两个因子上,自我评价的变化要大于自我接纳的变化,说明农村生源地和城市生源地的学生自我评价前后变化很大,而城镇的学生自尊和自我接纳前后差异不明显。这与卢宁等人研究结果不一致[11]。
大一大二学生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自我接纳和自尊总量表得分有差异,各量表的后测得分较前测相比差异更为显著。而大三学生不存在差异。这和卢宁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大三学生已较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其自我接纳和自尊水平已比较稳定,而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心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这也给教育工作者一个提示,那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越早,那其完善空间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丰富性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理科生自我接纳和自尊在前后测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而文科生差异不明显。文科生的分数不论在自我接纳问卷还是自尊问卷上都低于理科学生,在罗晴[12]的研究中也是如此,文科得分要低于理科生,可能原因是文科生他们在专业属性上容易遭到歧视,内心较敏感,而理科因为专业优势,不容易受到大家误解以及专业实践性强,相信自己有能力所以自我价值感更高。因此,有必要权衡各专业情况,积极应对。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也须多样化,因为研究发现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就是教师采用心理游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电影赏析、课堂讲授等各种形式的课程,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感[13]。
鉴于本研究结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老师们应该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
以帮助那些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的同学;并且在校园里多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另外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在此基础上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老师注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遵循真诚接纳与自尊的原则,采用课堂教学、团体互动、个案分许、分组讨论、心理测试、课下作业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课程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的心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要倡导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教育,重视心理健康。从各方面出发,携手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志杰, 黄希庭, 凤四海等.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1, (6): 10- 14.
[2]张丽宏, 赵阿盂, 崔光称等. “非典”及封校期间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5): 67- 69.
[3]周彦余.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新课程学习, 2011, (08): 177-178
[4]周彦余.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 新课程(下), 2011, (08): 15-16
[5]李焕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D] .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6]张书琴, 关恒永, 杨茜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24): 35- 36.
[7] 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8] Fleming J.S. & Courtney B .E. 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 II. Hierarchical facet m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 46: 404-421
[9]田录梅.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 心理学探新, 2006, 26(2): 88- 91.
[10]卢勤, 李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及社交状况影响的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9): 53- 55.
[11]卢宁, 刘玎, 朱曼华, 黄秀娟.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程改善大学生人际态度比较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1): 32-36
[12]罗晴, 樊珂. 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6): 99- 100.
[13]王玉花. 高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6): 832-835.
作者简介:付莹(1991-),女,湖北广水人,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