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手机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16-05-11李想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李想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大学生使用手机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李想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入手,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需求和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得出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调查结果,从营销的角度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和营销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阅读 移动支付
一、引言
移动用户在商场利用手机扫码即可结算,不用为零钱问题而困扰;在下班回家前在手机上滑动手指即可预定最新上映的电影票,顺便再买一注彩票碰碰运气;家人遇到急事周转不开,又错过了银行营业时间,通过手机便可完成银行转账,雪中送炭······以上这些越来越便捷快速的支付方式就是所谓的移动支付。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消费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活便捷,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实现。尤其随着移动网络在覆盖率、带宽上的提升,以及可供用户选择的移动支付业务种类的日益丰富,移动支付的方便性逐渐体现,移动支付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到2018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1]。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其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利用手机消费的力量不容小觑,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诱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大学生手机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调查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移动支付的特点和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实际,集成理性行为理论、认知风险等理论,提出了相关的假设。然后,根据所提出的假设,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手机运营商角度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和营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市5所高校在校的本科生进行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没有通过检验的项目进行删减,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本问卷包括5个部分,共48个题项,经过测试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完成。问卷首页简要阐述了移动支付的含义。正文的第1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到学生手机阅读需求调查;第3部分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认知情况调查;第4部分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感知风险的调查;第5部分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个人创新性的调查;本研究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94%。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统计分析
表1 基本信息情况描述
从基本信息的情况来看,被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集中在2000-3999元,占样本总数的57.8%,结合大连市的物价考虑,这个范围内的生活费属于正常水平。如果使用移动支付可以接受的最大交易金额方面,有26.6%的被测者选择了500元以上的现金额度,这说明移动支付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曾经使用过的移动支付形式上,大多数的被测者选择了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后在线购物、手机缴纳话费等费用和近距离移动扫码支付,分别占77.7%、55.3%和39.4%,这也符合当前比较流行的移动支付行情和大学校园内部轰轰烈烈兴起的客户端支付热潮。
2.大学生手机移动支付使用意向相关分析
运用相关分析,可以判断大学生对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认知情况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若相关性较显著,则可以进一步作因子分析。本研究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来审查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SPSS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具有较高的正相关(R>0.5),也就是手机移动支付操作越容易,使用的效率和价值越显著;社会影响的第二个题项和有用性的第四个题项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R:0.568),也就是周围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手机移动支付时,那么被测者认为手机移动支付能提提高交易效率是确实的;社会影响的第二个题项和有用性的第五个题项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R:0.504),即周围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人越多,便利性越好。
3.大学生手机移动支付使用意向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认知量表中的“对我而言,学会使用移动支付有困难”的题项因子荷重系数小于0.5,所以将其剔除。对剩下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以下荷重矩阵。表2显示的是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认知情况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表3显示的是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和个人创新性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
表2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认知情况量表因素分析的荷重矩阵(N=282)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表3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感知风险量表因素分析的荷重矩阵(N=282)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的认知情况可划分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和成本四个维度;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可划分为:安全风险、系统质量风险、时间风险和绩效风险四个维度;变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集中反映同一个公因子的测量水平,这两个量表能分别测验出受试群体对手机移动支付认知情况和不同种类感知风险的侧重。
随后分别对认知情况量表和感知风险量表做信度检验发现:量表的4个维度的信度值都高于0.6,表现出分量表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能准确反映各项测量对象特征。同时总量表信度指数高于0.8,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显著,各项结果经由数据分析可以予以采纳。此外,认知情况量表与原问卷相比剔除一个题项后,对照调整前的问卷的信度系数,发现信度总指数提高了,由调整前的0.840变为0.863(仍然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大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认知情况量表依然是可信的。同时根据KMO(Kaiser-Meyer-Olkin)值在0.7以上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值均为0.000,说明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上述因子分析结果有效。
4.大学生手机移动支付使用意向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成本、感知风险、个人创新性纳入回归方程。SPSS软件分析的结果发现:模型六中判定系数R为0.579,统计检验F值为1.006,显著性水平均较高。说明移动支付使用意向与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成本、感知风险、个人创新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六个分变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他们的标准化系数为0.112,0.406,0.251,-0.13,-0.23和0.218,同时t检验中,六个分量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根据表中的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即移动支付使用意向=1.964+0.112*感知有用性+0.406*感知易用性+0.251*社会影响-0.13*成本-0.23*感知风险+0.218*个人创新性。说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个人创新性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有正向的线性相关关系,成本、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有负向的线性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根据统计结果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可以接受的移动支付交易金额约占月生活费用的5%,说明移动支付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具有较高的正相关,也就是手机移动支付操作越容易,使用的效率和价值越显著;社会影响和有用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周围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手机移动支付时,那么被测者认为手机移动支付能提高交易效率是确实的;并且周围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人越多,便利性越好。
(三)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和个人创新性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有正向的相关关系,感知风险和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有负向的相关关系。
消费者的需求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最终驱动力,决定移动支付业务的成败。那么如何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兴趣,并最终促使他们采用成为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现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和营销建议,以供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参考。
1.针对创新性人群开展重点营销
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创新性和移动支付使用意向呈较强的正相关。因此,应把高创新性的人群作为移动支付业务推广的主要目标群体,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应针对该部分人群的媒体偏好投放广告,同时增加他们对新业务的体验机会。在该部分人群逐渐采用了移动支付服务后,再将营销的重心逐渐转移至尚未采用的早期及晚期大众。
2.扩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影响力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产生很强的正向影响。对移动支付服务商来说,这个结果表明社会人际关系网对移动支付的扩散有重要作用,周围朋友和同事的看法对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有重要影响。因此,移动支付服务商要重视口碑效应,多方面、多渠道地营造移动支付使用的社会环境。
3.降低移动支付风险,提高消费者使用意向
本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感知风险与移动支付使用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据此,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要致力于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加强用户安全、业务安全和系统安全建设。
4.迎合消费者需求以提高感知有用性
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据此,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注重提高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有用性的感知。一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出消费者附加值高的业务类型;二是加强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加深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便利性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机会以刺激消费者需求,提高其对移动支付业务有用性的感知。
参考文献:
[1]易观国际.移动支付行业火热[R].http://www.199it.com,2015-03-10
[2]陈启权.基于感知价值的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3
作者简介:李想(1994.4-),女,山西大同人,辽宁师范大学学生; 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