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探析

2016-05-11李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贸易顺差分工

李晞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探析

李晞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自中国入世以来,以“中国顺差、美国逆差”为特征的中美贸易失衡就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解释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人民币汇率低估论、储蓄率差异论、统计误差论、美元霸权论、FDI引致论等等。本文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切入点,阐述国际垂直分工的不协调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国际垂直分工-贸易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框架,指出垂直分工通过地区贸易结构差异导致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一、中国对美出口垂直专业化的地域分析

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内部,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发展到这一阶段,可以使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最早对垂直专业化现象进行描述并提出“垂直专业化”概念的是Balassa。Hummel(2001)提出了衡量一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垂直专业化指数(share of vertical speciation, VSS), 该指标也成为衡量不同国家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方法。

我们遵从Hummel(2001)[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对美贸易中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i代表i行业,VSS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代表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即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Xk代表K国的出口总额。具体计算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时,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UN comtrade)数据库,中间产品系数矩阵来自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1995-201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以及指数中分别来自美国本土、德国和来自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结果显示:1995年,来源于这四国的中间品投入进口占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中间品投入进口的比重高达91.08%,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在2008年之前,这一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平均为67.27%。特别是,来源于美国本土的中间品进口也是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间品投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美贸易占中国对美国出口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比例为21.07%,意味着中美贸易中有超过1/5的附加值源于美国本土。中美贸易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美”贸易不平衡。此外,2005年以后日韩两国对中美垂直专业化指数的贡献率在40%以上,可以认为中国对美出口价值中的40%是“替”日韩出口的。价值链地域分析的结果证明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的,绝非由中国一方造成。

1995-2005年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整体垂直专业化指数的变化,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自1992年开始,市场化改革提速,一系列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内部有1994年启动的分税制改革,引导地区之间通过招商引资和加工贸易提升制造业出口,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外向型制造业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最终导致1995年中国对美国贸易出口整体垂直专业化指数达到峰值。从外部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地区分工网络重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中间品,在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口。中国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的最重要的平台。同样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导致中国出口快速扩张,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长尤为突出。1994年,加工贸易占整个出口的47%,2005年这一比重提高到55%。了解这段时期的经济背景,就可以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整体垂直专业化指数变化的趋势了。

二、垂直专业化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考察垂直专业化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检验垂直专业化对中美贸易顺差以及中国与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地区逆差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计量所用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在每次回归后均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计量模型(1)和计量模型(2)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额TU(亿美元)、中国与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之间的逆差额TE(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解释变量包括中国对美国垂直专业化指数VSSi,i的取值分别为1、2,分别代表中国对美国垂直专业化总指数VSS中来自日本、韩国的部分;以及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时间跨度为1998年-2014年。

1.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中美贸易失衡

回归结果显示: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残差序列平稳,各解释变量联合解释效果较好,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具体来说,中国对美国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增加1.21个百分点。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也是中美贸易顺差的推动力之一,FDI每提高1%,会带动中美贸易顺差增加2.4%。

2.与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中美贸易失衡

回归结果显示:与日本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提高1%会导致中美贸易顺差扩大0.66%;与韩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提高1%,会导致中美贸易顺差扩大0.92%。外商直接投资在两个回归结果中均非常显著,再次说明FDI的确是促进中美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上回归结果也证实: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越高,中美贸易越不平衡。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各国比较优势的重构及国际产业的转移导致东亚分工网络的重构,形成了东亚地区新“三角贸易模式”。在这个以中国为枢纽的贸易模式中,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以往对美国的直接出口转变为对中国出口,然后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

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对美国顺差的扩大,其中一部分是从东亚地区转移过来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不断地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实际上是东亚对美国的产业链效应。

3.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中国、东亚贸易逆差

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的扩大的确会影响中国、东亚贸易逆差,并且这种影响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增加1%。会导致中国、东亚贸易逆差提高1.26%。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的扩大导致中国、东亚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国际垂直分工-贸易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框架,发现:

第一,在1995年-2014年间,中国对美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来源中,除部分来源于美国本土及德国外,近40%来源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

第二,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的扩大的确影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并且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越高,中美贸易越不平衡。具体来说,中美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每增加1%,会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增加1.21%。

第三,由于产业转移导致的东亚地区新“三角贸易模式”与中美贸易失衡有直接的影响。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越高,中美贸易越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与日本、韩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每增加1%,会导致中美贸易顺差分别增加0.66%、0.92%。

第四,伴随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是不断增长的中国、东亚贸易逆差。实证结果表明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的扩大同样会影响中国、东亚贸易逆差。具体来讲,中美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增加1%。会导致中国、东亚贸易逆差提高1.26%。

基于以上分析,为缓解中美贸易失衡,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改变中美贸易失衡计算口径,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站在东亚——北美贸易战略格局高度客观看待失衡问题。

二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快外贸转型升级。降低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中国产品科技含量;多措并举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比例,降低垂直分工度。

三是积极敦促美方放开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民用产品的出口限制。在尊重比较优势和国际产业分工规律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中美贸易再平衡。

参考文献:

[1]Hummels, D. , J. Ishii, and K. Yi, 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1): 75-96.

作者简介:李晞(1986.7-),女,汉族,浙江省湖州市,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贸易顺差分工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会“珰”洞鉴以昭然——古代东亚地区冠饰“珰”之探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