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岗位的大学生角色转换心理危机防范模型构建
2016-05-11黄曼
黄曼
【摘 要】对大学生在环境变化、目标变化、学习方式变化等角色转换中所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分析,并立足高校辅导员岗位,针对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产生的问题,提出构建心理危机防范模型的思路。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角色转换 心理危机 防范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06-02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高考生读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大。然而,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由于高考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上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休学、退学,甚至出现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
一、大学生角色转换心理危机分析
对于新进入高校大门的大学生来说,还无法很快地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在大学年年扩招的大背景下,每年都有一大批高中学子踏入他们理想中的高校大门,然而,从高中生转换成大学生角色,需要适应许多方面的变化。
(一)环境的变化
在家庭环境方面,中学阶段,家庭往往为了支持孩子专注于学习,尽量避免孩子操持家务,生活起居大多由父母或祖辈代劳,造成很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阶段,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生活的一切都需要亲力亲为,要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要掌握一些有效心理调节技能。
在学校环境方面,中学阶段,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想方设法营造学习氛围,校园环境比较单纯,一切活动围绕着学习开展,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锻炼平台。大学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学校除了安排必要的教学任务,还提供大量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教育平台,校园生活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学生除了安排学习时间,还需要积极主动参加一些校级、院级、班级及社团活动,需要掌握合理的时间支配技能。
在人际交流环境方面,中学阶段,同班级固定场所学习,生源地比较统一,人际交流以学习为主,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缺乏。大学阶段,身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思维方式,学习场所不再固定,教学班级往往以专业为单元,校园还有各种各类的社团以及一些商业场所,在这里,可能每天都会认识新的校友。可以说,在大学这个环境当中,学生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与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掌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
在社会环境方面,中学阶段,由于校园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接受社会信息的渠道有限,学生学习目标单一,社会对中学生期待也比较单一,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相对不大。大学阶段,由于校园一般采用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信息的渠道增多,学生的目标比较多,需要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而且,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导致不少大学生心理冲突加剧。
(二)目标的变化
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之前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或保持良好成绩,以便高考考取好成绩,顺利进入高校大门。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初中生目标为考取当地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目标定位为考取一所理想的高校,“考上大学”就成为了高中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
进入高校大门后,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对孩子的管理逐步放开,认为孩子到了独立阶段,同时也没有继续赋予明确的目标,只要求毕业后孩子能找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具体找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努力达成就业目标,都无法明确。因此,高考成功进入大学后,原有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新的学习目标未建立,对新学校、专业学习还缺乏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缺失,丢失了高考时的学习劲头,缺乏学习动力,甚至自我放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中学阶段的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为帮助学生高考取得良好成绩,老师每天安排“填鸭式”的应试训练,学生完全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学习,自我掌控的时间非常有限。大学阶段的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学校提倡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老师不再围着学生转,甚至师生交流学习时间非常有限,由于没有了家长或老师的监督,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突然增多,对专业学习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学习习惯被打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于新跨入高校大门的大学生,突然离开家庭的庇护,面对突如其来的学校环境和学习方式变化,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加上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此阶段,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旷课、沉迷于网络等,若不能及时发现干预,便逐渐产生各类心理危机。
二、基于辅导员岗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模型的构建思路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其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工作中的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并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其次,根据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及时识别问题;再次,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并总结凝练实践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模型是为了更有效地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高校辅导员属于一线工作人员,能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因此,整个防范模型的建立需要围绕着辅导员工作岗位进行。
(一)系统开展教育,营造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1.新生入学教育。对于新跨入高校大门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及学习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了有效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到新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里,学校可安排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其中,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新生心理辅导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大学、接受大学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树立合理的生活学习目标,避免新生因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融入到新的环境里,然而,大部分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心理难免会出现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为了从专业的角度上帮助他们客观认识、分析及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应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承担起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一起分享如何面对、分析及解决心理问题。
3.主题班会交流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性问题开展的教育。但是不同班级具有不同的特点,辅导员可根据所带班级的文化特点,针对一些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分享,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
4.约谈式交流教育。通过以上系统的集体交流教育课程或活动,能引导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对于部分适应能力不够强或者生活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辅导员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教育,比如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交流等,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学习,同时观察收集他们的动态信息。
(二)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识别平台
1.建立宿舍一级学生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建立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学生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宿舍舍长负责收集整理本宿舍所有同学的动态信息,定期向班级或辅导员反馈,发现心理危机信号时,要及时向辅导员直接反馈。
2.建立班级一级学生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以学生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学生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招募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与各宿舍长共同组成一级网络平台,定期向辅导员反馈信息,发现心理危机信号时,要及时向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馈。
3.建立辅导员二级学生动态信息收集反馈平台。辅导员需要全方位地掌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各类动态信息,除了定期召开班级动态信息交流会,还可通过成绩分析表、大型活动观察、下课堂观察、下宿舍观察等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信息,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号时,要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反馈,并做好干预准备工作。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管理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及教学部门,主导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方便快速、科学地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收集管理各类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系、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平台,全方位提高信息收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又有助于维护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健全人格,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石,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正苑.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夏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赵文杰.大学生心理卫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江远,张成山.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