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滋润心灵,让圣贤充实人生
2016-05-11付海林
付海林
摘 要: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它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承载的是常理圣道,它的育人价值历久而弥新。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让人享受快乐人生,通过用多种形式去诵读经典,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经典;对贤;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37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学的丰富性,用多种形式去读千古美文,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以往的经典诵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朗读,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课堂上教师不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于是放开让学生随意读,没有指导、拓展,所以缺少理解后的入情入境的朗读。没有教师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死记硬背,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样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至于许多学生缺乏后劲,半途而废。
(二)讲解面面俱到,学生读的机会少
教师课前准备相当充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堂容量大,这样虽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但是课堂上该学的内容 —— 经典句子和片段,没有时间让学生读,致使学生课文都读不通顺,更不要说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就谈不上优美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了。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等特点,采用多渠道贯通,使它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知经典,思考、感悟、体会内涵,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是当下语文课堂育人功能的最好体现,也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一块敲门砖。
二、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相结合
(一)营造诵读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在早读、午读中为学生设置短小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师诵读、或师生合读、或生自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诵读经典,甚至可以请诵读好的学生表演读。这样不仅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早午读时的常规内容,更让诵读成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形成书声琅琅的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能以百倍的精神、昂扬的情绪上好语文课。同时,学生受到经典的魅力,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高效课堂做好精神铺垫。
平时,在每天早午读时间我都会韵味十足地为学生诵读一首经典诗文,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喜欢的内容,最后会让最愿意展示的学生上台演读。教师的诵读既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又从诵读技巧上给了一个范例,所以学生会兴味盎然地去读,最后的展示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喜悦。营造了和谐的诵读氛围,又激发了他们的诵读欲望。这样的情绪为学生乐上语文课搭好了平台。
比如,在诵读了白居易的《忆江南》外两首后,学生就能以激动兴奋的心情积极地去学习课本中选录的《忆江南》。诵读了陆游诗《深夜读书示子聿》后,通过学习《劝学》,学生更能从中体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丰富阅读形式,体会经典韵味
1.范读引路,读通文字。经典诗文中经常会出现生僻的字或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范读,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能读正确、通顺、流畅。只有读好了,学生才可以正确理解经典诗文的含义。
2.方法引路学会句读。韩愈说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师者这样解释:句读都不能做到正确,还怎么去理解句子中的疑惑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方法,恰当的停顿、声调的起伏、句子的构成成分等,只有恰当的停顿才不影响学生对诗文的正确理解。同时,学会了句读,学生才能品味到经典诗文的“韵律”之美。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3.放手诵读做到流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所谓的有蓬勃气势的诵读之象:高声诵读,整齐划一。但事实上这样的齐诵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习得过程,我们更应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自己没把握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做到通顺流利。
4.动作引导读中悟情。“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做到”说明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在亲历中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经典诗文中,我们感觉到有些词句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晦涩难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时可以一边诵读一边做动作来辅助,这样形象而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5.接龙诵读趣味浓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采取师生接龙,生生接龙,小组接龙等方式,把游戏与学习结合,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成语"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诵读,我们可以出接词尾同字或同音成语的办法,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学生可接出:"负荆请罪 -> 罪恶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伤人 -> 人定胜天 -> 天理难容 -> 容光焕发"等等。这样的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
6.配乐诵读品味鉴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人生的启迪 ,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经典带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它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很多的经典诗文用音乐渲染,更能使学生入情入境、陶醉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作品特色的音乐,通过配乐诵读,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的品味和鉴赏。
三、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设置及时引入经典诗文的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港基隆》,将《饮湖上初晴后雨》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还能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雨有真切的感受、生动的描写,体会文章引用古诗文的精妙。
窦桂梅教师指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呢?形象地说,就是给学生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如果说语文课是田园,经典诵读课就是孩子们的花园。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在诵读中入情,入境、品味、动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养成、行为得到规范,经典文化得到传承。经典诵读的教学犹如带着暖意的春风,浸润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人生。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徜徉在学生的课堂里,熔铸在学生的生命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美化他们的心灵,让经典与他们相伴,让圣贤与他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