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2016-05-11毛瑞兰
毛瑞兰
摘 要:课外阅读在文本体验和培育心灵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在课外阅读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现在我就借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来谈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课外阅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2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29
一、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初中生的心理正是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来自自己、教师、父母的压力,会让学生有沉重感。而且,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必然引起初中生情感上的激荡。如果学生的耐挫力低,就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要排解这些压力,寻找解脱,砥砺耐挫力,课外阅读无疑是最佳途径。
针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耐挫力低等个性缺陷,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通过那些身处逆境,励志前行的文学人物来感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人物的形象、性格,调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坚忍不拔精神的感染,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那些个性强的初中生,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中应给他们创设一个竞争的氛围。在竞争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帮他们分析原因,给他们以鼓励,扶他们走出心理失败的阴影,往往会提高他们耐挫力,从"小我"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磨炼出"大我"来。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指导课外阅读时,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水平高的初中生的自得心理,中等水平的初中生的随便看看的心理,水平低的学生的读不读无所谓的不良心理,进行自信心训练。阅读时,对水平低的学生要先简单后复杂,逐渐进展,用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
首先,教师要转变指导课外阅读的观念。教师应转变是绝对的权威的观念,让课外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教师还要准确地抓住课外阅读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情感体验,独立思考。就本质而言,指导与阅读并不是只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阅读过程。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达到训练学生自信心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会吃透文本。在交谈阅读感受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阅读体验的主角来看待,必须学会启发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在独立阅读中丰富自己,在比较阅读中相信自己。这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的能力,特别是要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的、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就十分重要。只有广泛涉猎,要厚积、博览,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民族的精神,人性的光辉,心理的充盈在许许多多的名著中呼之欲出。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其生动有趣的故事,再现丰富多彩的形象,体验着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宽容、豁达等丰富的精神境界,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激荡内在动机,塑造立体人格。这丰富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心理独立、自然地成长。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心理辅导原则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郭春凤.另辟蹊径—— 课外阅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小
学德育,2010(17):48-49.
[2] 付红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散文百家:下,
2015(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