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研究
2016-05-10于钦明左军李松柏刘雅芳孙玉珍
于钦明 左军 李松柏 刘雅芳 孙玉珍
摘 要: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的整合有助于构建维持和增加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并最终实现中药材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把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黑龙江省中药材事业发展的机遇,着力从资源导向、行业竞争、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制定中药材发展新战略,力争使我省中药材市场更加科学、持久、良性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依赖于产品和服务、分销渠道、供应链、价格等市场因素,政府、各种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等[1]非市场因素一样对企业的成败有显著影响。尽管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在战略目标、拥有资源、行动方式、策略制定、绩效形成过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企业为了实现市场与非市场目标,获得持久竞争优势,通常会将市场与非市场资源进行优化组合[2],制定和实施市场与非市场的整合战略,将这些竞争优势转化为企业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需求和供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需求指的是最终产品的去向,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供给指的是产品生产环节,包括产品的种植、初加工和最终生产等环节。近几年黑龙江的中药材市场出现明显的低迷状态,中药材产能过剩、科技研发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的理念,即“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黑龙江省调整中药材产业经济结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黑龙江中药材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加大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整合研究,积极推进中药材市场的“供给侧改革”,这对中药材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供给侧改革下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的相关关系
市场战略强调要分析、识别机会并通过市场行为建立、开发、维持这些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非市场战略强调通过分析、识别社会、政府、利益集团等的与自身企业发展的相关关系,通过有效的参与和干预创造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常常是相互支撑和互动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关系。系统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中药材企业综合运用这两种战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经营业绩。
1非市场战略是黑龙江中药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传统的中药材发展战略仅将重点放在市场战略的规划上,通过制定市场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影响黑龙江中药材生存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中药材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质量和供应产业链等市场因素,还应包括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政府政策、新闻媒体、利益集团及消费者等非市场因素,这些非市场因素对提高黑龙江中药材竞争优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采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将“非市场”因素纳入到黑龙江中药材发展战略规划中,制定基于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的非市场发展战略,成为中药材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帮助中药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2二者相互依赖,共同构建适于黑龙江中药材发展的市场环境
新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竞争市场上,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市场与非市场行为都可以影响市场结构变化,企业能否成功运用市场与非市场战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及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药材市场战略注重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包括中药资源、中药品种、药材质量等因素;中药材非市场战略则是主动参与能够影响企业发展的活动,以此来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社会公益活动等因素。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市场战略追求的是“利”,非市场战略追求的是“理”,中药材企业要获得盈利和持续经营,就必须要“有理有利”。因此,在充分把握复杂多变的市场和非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要针对影响中药材发展的综合因素做出战略整合决策,构建维持和增加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以此来回应竞争对手的市场进攻或非市场进攻,并最终实现中药材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3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促进黑龙江中药材企业长远发展
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都是促进和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手段。虽然二者作用的领域及对象有所不同,但其产生原因及结构却是类似的,都是在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中自上而下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总体且长远的计划或规划,集中为企业定位、发展方向、业务领域、经营模式等,解决的是全局性、高层次和决定性的重大问题。 由于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都是有利于企业竞争力和绩效的提高,因此,在采取市场战略的时往往也会同时运用非市场战略,这就构成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将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有机整合,并且在运用市场战略的时机和效果上能够与非市场战略达到重叠,就能形成强大的正向整合效果。
2 供给侧改革下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模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间的相关关系,二者整合的效果也明显大于任何单一战略所能及的最大限度。因此,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是否完善以及它们之间的整合程度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的成败,如何有效的将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整合起来也成为了促进黑龙江中药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1基于资源导向的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模式
(1)理论基础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这是资源管理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以Wernerfelt为代表的传统资源观认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拥有和掌控的难以模仿、难以交易的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而企业一旦先于竞争对手拥有某种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就会获得“先行动者优势”并取得强势地位,而这也将对随后的资源获得者造成一定的“资源位置障碍”,从而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Barney同样指出:只有当企业具有独特的、不可移动的资源或能力时才能更好的实施企业战略计划。传统资源基础理论阐述了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模仿性、有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但由于此观点是建立在“企业面临着稳定的社会竞争环境”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因而忽略了非市场环境对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影响。从近些年企业资源观的研究来看,资源概念的外延正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产品、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市场资源,还包括政府优惠政策、媒体宣传、利益集团的支持、社会公众的信赖等非市场资源。这些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发展的资源观,也进一步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2)黑龙江中药材资源现状分析
从市场资源角度看:第一,中药材资源种类丰富。从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得知:黑龙江省目前拥有中药材资源856种,分属156科,489属,其中植物类药材742种,分属110科,418属;菌藻类药材76种,分数25科,40属;动物类药材34种,分属21科,31属;矿物类药材1种,其他类3种;第二,中药材资源含量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省的鹿、熊、林蛙、人参、五味子、刺五加、黄芪、防风、龙胆草等地道药材种群集中,蕴藏丰富。其中防风、黄柏、刺五加、满山红等品种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参、苍术、龙胆等居第二位,五味子、玉竹等位居第三。其他还有黄芪、龙胆、苍术、柴胡、知母、车前子、牛蒡子等大宗药材,供应全国;第三,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黑龙江省2015年9月份召开的有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监管“十三五”规划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主题研讨会发布的数据可知:截止2014年,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和野生药材抚育达55个品种,面积达152万亩,市场总收购量在1万吨左右;第四,中药材产业迅猛发展。其中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厂已从2005年的53家发展成为2013年的146家,增长了175%。近年医药总产值为277.9亿元,其中中药产值为132亿元,占47.5%(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局)。
从非市场资源角度来看:第一,黑龙江省幅员辽阔,江河纵横,北部有大、小兴安岭,南部有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西部有松嫩平原,东部有三江平原,全年平均气温在-5~5°c之间,冬季严寒干燥,土壤以暗棕壤、黑土、黑钙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第二,在政策上国家出台了《药材保护和发展(2015-2020)》政策,我省自1987年至今也制定了一系列中药材发展政策,加大了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第三,随着“中药养生热”的兴起,居民养生意识不断提高,对传统天然中药材越来越青睐。
(3)基于资源导向的战略整合互动图
2 基于行业竞争的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模式
(1)理论基础
在传统的竞争分析理论中,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特别是同行业企业之间)针对市场上的最终消费者而开展的各种针对对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3],竞争战略也多集中在企业并购、联盟、设备引进、开发新产品、价格波动等领域。很显然,传统竞争分析忽略了企业竞争是嵌入在市场与非市场双重环境中的,二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剧烈的影响这一事实。随着企业间竞争的逐渐白热化,企业间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开始与供应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并相互影响[1],竞争内涵的外延不断延伸,企业竞争层面也逐渐加入了包括社会关系、社会责任、企业声誉在内的更广泛的竞争领域。
(2)黑龙江中药材行业非市场竞争的基本范围
对黑龙江中药材行业竞争范围的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中药材行业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在理论上尚不明确,但在现实生活中,黑龙江中药材行业不但要保证药材质量,提高药材药效,还要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第二,企业品牌优势。目前黑龙江省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有哈制药六厂、哈中药二厂、哈制药三厂、葵花药业、世一堂和圣泰药业等几十家中医药产业。刺五加、北五味子、宁古塔黄芪、关黄柏、小蒿子防风、甘草、龙胆草、黄芩、蛤蟆油、鹿茸、熊胆等地道药材和以这些地道药材为原料生产的刺五加系列产品,双黄连、胃康灵、北芪神茶等药品和保健品畅销全国,形成了独特的“北药”品牌。第三,企业创新驱动力。目前黑龙江中药材出现种质混杂、高产优质的种子少见、栽培的品种过于单一、药材内部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也是提升黑龙江中药材竞争资源的重要内容。
(3)基于资源竞争的战略整合互动图
3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模式
(1)理论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程度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企业组织结构间的分不断增加。企业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形成最佳的企业组织架构,产业链就此形成。所谓产业链是指各个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4],是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度需求间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5]。产业链的本质是“1+1>2”的价值增值效应,可以形象的描述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资源加工深度和满足需求程度等问题,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就目前产业经济学的标准来看,产业链包括价值链、产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维度,不同链条之间的对接形成了包括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在内的四种产业运行模式。
(2)黑龙江中药材产业链现状分析
近些年,黑龙江中药材企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上游至基础产业和研发,下游至市场拓展的延伸产业链。但由于发展不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第一,黑龙江中药材种植现状。我省部分地区中药材种植出现种植混杂、良莠不齐等现象,道地药材如人工种植的人参有5.4万亩,主要分布在尚志、延寿、饶河、依春等地,地区,但由于生长环境、生态条件的差异,致使中药材内在质量不稳定、不均一;中药材栽培品种过于单一,部分种子、种苗种性退化,高产优质的药材品种减少;部分药农为追求经济效益,肆意投放农药化肥导致农残超标等。第二,黑龙江中医药产业现状。中药企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尚未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部分大型企业还未建立与生产相配套的原材料生产基地;GAP等国家实施的药材生产规模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还未普及;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第三,黑龙江中药材企业社会关系。中药材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较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与中药材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相关产业的企业关系不强,能以获得大量的投资和销售渠道;企业与地方政府中药材管理部门的联系较少,难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整合模式
4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互动模型
3 供给侧改革下黑龙江中药材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实施
中药材企业采取与自身优势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战略,对于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资源导向、行业竞争和企业产业链的战略模式构成了黑龙江中药材长发展的完整的战略整合框架,企业根据不同要求和社会需求采取相应的市场与非市场行为是对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的积极反应,这将为中药材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最促使进黑龙江中药材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1资源型整合战略的实施
通过图1中市场与非市场资源、战略整合及绩效三者之间的互动整合模型可知,黑龙江中药材的发展要积极拓展资源的选择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积极将可用的市场资源转用于非市场战略的实施,或将可用的非市场资源转用于市场战略的实施,或者将市场和非市场资源同时用于企业策略所涉及的各个业务领域中,从而使有限资源在整合互动中发挥最大的市场和非市场效益。第一,增加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借助现有技术和成果积极转化、开发更多更好的中药新品种。如心脑血管用药、妇女儿童用药、抗肿瘤药、保健药、植物药和化妆品等多领域的中医用药。第二,增加资源的价值性。可以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培育优质种子、种苗,加大品种抗寒、抗旱、抗病等优良特性的开发,提高品种的内在质量和丰产性能。第三,增加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可以与行业协会、集群经济等形成非市场联盟,协同实施非市场战略,进一步提高非市场战略的有效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中药材行业的良性发展。第四,增加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中药材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公共关系部门来加强与政府、利益集团等的交流合作;设立消费者售后服务部,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有助于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及时作出计划调整。
2竞争型整合战略的实施
黑龙江中药材实施竞争型整合战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施中药材企业并购重组战略。各中医药企业要打破行业、领域和地区的界限,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中药材企业优化组合,培育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龙江中药材企业;把握国家出台的行业整合政策,利用逐步完善的资本平台,加大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研究力度,借新版GMP东风,积极筛选优质的医药企业或药物品种,丰富公司供销产业链;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中药材企业,提高黑龙江中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竟争力。其次,实施社会责任营销战略。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是一个重要的非市场竞争因素,企业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获得了更多与公众交流、传播企业文化的机会,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形象。中药材企业在规划社会责任战略时要注意选择活动主题鲜明、符合企业形象、容易赢得公众认可和支持的活动内容,其中公益事业宣传活动、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就是社会效应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药材企业要制订一套社会责任活动监管评估体系,有助于企业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应的战略和执行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再次,实施打造名牌战略。企业形象就像是企业的招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名牌战略正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之路,与企业形象相得益彰。在占领市场的竞争中,打造名牌战略可以充当中药材企业抢占市场的强力武器和重要支柱,对企业的现实效益、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造名牌产地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地区形象提升,改善区域内外软硬件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3产业链对接型整合战略的实施
第一,加强企业链与供需链的对接,建设黑龙江中药材种植基地。按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和《绿色植物药进出口标准》规范生产,加快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防风、满山红、龙胆草等道地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着力生产出符合绿色标准的中药材。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因此,可以从道地药材的原产地入手,一是建立以尚志、延寿、穆棱、饶河、伊春等地为中心的人参种植基地,二是建立以林甸、杜尔伯特、桃山林业局、甘南等地为中心的甘草种植基地,三是建立以龙江、泰来、甘南、拜泉、讷河、林甸等地为中心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四是建立西部草原、伊春、铁力等地为中心的黄芩种植基地等。第二,加强价值链与供需链的对接,优化黑龙江中药材产业结构。中药材企业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中药化妆品、中药保健食品、香料、食用色素、饮料添加剂等多领域的综合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政府、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支持,加大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合作,积极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产业化繁育体系等产业链。第二,加强企业链与技术链的对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黑龙江省传统中药产业落后的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方式,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靶向药物等;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研发中药新剂型,提高中药产品的使用和疗效水平。第四,加强价值链与企业链的对接,调节黑龙江中药材企业社会关系。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他们的投资,并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中药材企业可与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促使企业做出只有在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投资,从而创造并获得更多价;企业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促使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购置环保专用设备抵税的优惠政策等,中药材企业获得发展空间的同时可会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供给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上来,充分认识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黑龙江省中药材事业发展的机遇,着力从资源导向、行业竞争、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制定中药材发展新战略,力争使我省中药材市场更加科学、持久、良性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BARON D P .Integrated Strategy 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5 ,37 (2):47-65.
[2]Shaffer,B,Quasney, T. J,and Grimm,C. M. Firm Leve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Non-market Actions[J].Business and Society,2000,39(2)
[3]魏宇,赵波.现代企业竞争及竞争效能描述新探[J].南开管理评论,2002,6:28-31.
[4][5]http://wiki.mbalib.com/wiki/产业链[DB/OL]
作者简介
于钦明(1979-),黑龙江泰来县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