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密钥
2016-05-10张洪梅
张洪梅
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写作最便捷的路径,是语文教学中永远值得探究的话题。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可见作文教学不能单独进行,如果它能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本课程资源,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读中写,在写中读。
一、移花接木,运用创作之源泉
“移花接木”原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读写结合中所谓的“移花接木”, 就是当许多事物具有相同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将其他事物的特点移接到所要描写的对象身上,就是将“张冠”戴在“李”的头上。写作练习中,我们就可以运用“张冠李戴”的方法,借用课文中某些现成的句子与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后,来描写自己想要表述的对象。如《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荷花花骨朵、才展开花瓣和全开放的各种形态,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去观察一种花,适当地运用文中的语句把自己看到的花儿写下来。学生在创作时就适时地运用了课文中描写荷花形态的语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课文的语言经过学生的记忆、积累和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
二、仿效文本,架设创作之通途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从朱熹的话中可见模仿创作的重要性,它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创作通途,可以说仿写是创作的前提和训练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课程资源,抓住契机,寻找仿写生发点,适时进行模仿训练,向文本索取表达方法,就一定能满足儿童模仿学习心理的需求,从而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
(一)点仿式,寻求句段表达的方法
点仿就是寻找文本中某一句或某一小段进行局部模仿习作练习。局部模仿的选择点很多,可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可以是一小段近心独运的构段方式,也可以是别出心裁的开头结尾……例如《泉城》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用了这么一个先写特点再用比喻的句式“有的……好像……”来描绘泉水的形态和声音特点。学完这段,我让学生联系“烟火”“冬雪”模仿创作,学生一下子回忆起了自己的生活,写下如“有的四散开来,好像天女散花”等许多美妙的句子。中年级段对于总分的段落结构是特别需要强化的,《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就是总分的构段方式。首先,我们从中心句入手了解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再引领学生抓住豆荚、高粱和枫叶来品味,最后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此时设计以“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为中心句创作,水到渠成。因此,我们教学时要精心选择课本中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有价值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仿写训练,学生就会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然就会越来越喜欢写作了。
(二)全仿式,体悟篇章安排的精巧
所谓“全仿”就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模仿创作的一种方式。想要进行整篇文章的模仿写作,必须着眼于整篇课文某一方面特点,或材料的选择,或顺序的安排等等,这对于训练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是大有裨益的。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完《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后,在学生已经体会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创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我们的校园,最后再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的方位顺序把校园的景物一一进行描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再以“我所见到的一处自然景象”为题来进行一则练笔,写出所见所感,学生按照方位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巩固,学生写得轻松,也写得快乐。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当孩子们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模仿就是最好的形式。我们读写结合中的模仿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模仿创作,同时还要“ 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使孩子们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了写作方法,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而去实现他们的快乐创作之梦。
三、补白想象,激发创作之潜能
留白,原是绘画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文学亦是如此,课文中有很多“空白”,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课文空白处适当地补一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创作的潜能。
(一)标点改一改,换成自己的语言
标点除了表示停顿,还可以表达出无尽的内涵,最经典的“?” “!”书信往来就是例证。我们教学中,可以抓住标点符号让学生改一改,表达出标点符号的内涵。对小学生而言,省略号就是最佳的补白点,有的是重复内容的省略,《山谷中的谜底》, 那雪“反复地落”那松枝“反复地弹”;有的是列举的省略,《秦兵马俑》的俑像神态各异,最能引发人思考的是语意未尽的省略。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标点的含义,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情节扩一扩,抒发内心的情感
情节扩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扩写”,这是一种给常用的训练方式。课文中有些情节作者一带而过,写得非常简略,教师课堂上就应该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扩一扩,丰富故事情节。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普罗米修斯把火带到人间后是怎样的情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扩一扩的空白点,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我出示这样一道习作题给学生:火来啦!人们欣喜若狂!
。学生在想象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火种降临人间那种欣喜若狂的情景,体会到了火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大爱精神,这种情感体验在想象中抒发,文本从而也更加丰满。
(三)结尾续一续,编写不同的结局
一篇好的文章,结尾往往画龙点睛,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中心,或含蓄简练,或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学这样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把写得含蓄的意犹未尽的结尾进行续一续。例如《一路花香》这篇文章的最后写挑水工告诉那只破水罐的价值所在,我教学完课文后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后来破水罐遇到了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它们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试着往下编故事。通过想象,孩子们都为《一路花香》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新结局。教学中安排这样一个给故事续编新结尾的环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绪得到放飞,灵性得到了充分释放!
(四)插图写一写,展现文本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那些直观形象的插图色彩明丽,虚实相济,美不胜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比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有一幅插图,它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爸爸紧紧地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边睡着了,女儿抱着洁白纯净的茉莉花站在病床前……画面是静止的,可人是活动的,画面背后有很多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想象:妈妈躺在病床上,脸上神情怎样,她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爸爸睡着了可为什么还紧紧握着妈妈的手?我手中的茉莉花又有什么作用?通过想象,学生们都能写出关于茉莉花的故事——爱如茉莉,那洁白纯净、淡淡幽香正喻示了爸爸妈妈那平平淡淡的爱。
阅读课中的读写结合训练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课本资源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是一把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密钥。学生们就在这把密钥开启的“再思考”和“深加工”中神思飞扬,浮想联翩,融进了童真、童趣,抒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放飞着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