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6-05-10陈叙笛陶国平
何 沙, 王 钺, 刘 琼, 陈叙笛, 陶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何 沙a, 王 钺b, 刘 琼b, 陈叙笛b, 陶国平b
(西南石油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考虑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的存在资源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即依托并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达州协同巴中形成四川秦巴山区的旅游核心区,构建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研究认为,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市场发展导向、统一规划与分段实施的原则,实施“一轴一区”的战略布局模式,“一环三带两片区” 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加快推进其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布局;四川秦巴山区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连接川陕甘鄂豫等多省市的桥梁和纽带,区域内有着与其特殊地质地貌背景相关的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构成其重要特色。其中,巴蜀文化与三国文化在此交汇,同时该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四川秦巴山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0处、国家级风景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2处、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处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
1 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以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主流,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也表现出了增速快、态势好、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增大的特征。
但从总体来看,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四川秦巴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至今未完全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扶贫作用也显微弱[1]。目前区内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亟待提升,区内、区外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地域面积广阔,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分散,且受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四川秦巴山区整体存在文化及旅游资源整合度偏低、区域协作度弱、旅游产品不良竞争等诸多现象,导致的区内资源价值贬损,严重影响到区内旅游市场的协调发展。
(2)文化品牌认知度弱,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四川秦巴山区在全国文化品牌认知度总体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资源总量不成正比,整体上存在经营分散、方式粗放,竞争力弱,缺乏优势产业项目支撑等问题。
因区内存在极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国家动植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功能区,因此,加强绿色循环视角下的四川秦巴山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探寻适宜四川秦巴山区资源环境特征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模式,对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产业战略发展分析
因四川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独特、森林茂密。推进其绿色循环发展,将其定位为“中国心脏——森林旅游极”,有利于形成新兴生态极,构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
依据该区旅游发展现状,基于SWOT分析法,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四大策略见图1。
图1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SWOT矩阵分析示意
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全系统发展战略。因此,其战略目标宜为:促进达州、巴中协同发展,打造四川秦巴山区的旅游核心区,形成特色旅游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联接核心城市,开发旅游精品,建设多元化旅游功能网络,打造带状精品旅游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形成区域黄金旅游圈;以“秦巴森林游”为主题,对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配置,大力推进“大秦巴、大旅游、大发展”的整体格局。
3 产业战略布局
3.1 战略布局思想
根据四川秦巴山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优化配置区内资源,协调文化旅游市场,深度挖掘四川秦巴山区的文化内涵,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中国森林旅游极”,并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
3.2 战略布局准则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要以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条件,将开发与保护、扶贫相结合,创建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旅游地。根据四川秦巴山区当前的发展,应做好森林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以及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以实现四川秦巴山区和谐发展。
发展现代旅游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要[2]。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旅游产品的品质,还与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发展要以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基础,开发突出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持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
促进统一规划与分段实施相结合。要实现区域内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就必须考虑统一的开发规划和战略,打破南充、达州、巴中、广元、绵阳的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战略规划,合理配置文化旅游产业的生产要素,协同秦巴山区文化特色与生物多样性,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开展分地区、分部门的旅游发展措施。
3.3 战略布局模式和导向
3.3.1 布局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景观资源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分属五市。由于区域内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存在差异,使不同市域的产业发展基础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据其空间特征,采用“一轴一区”的战略布局模式以实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以嘉陵江流域沿线各旅游景点和城市连结成为增长轴线,并借助嘉陵江流域在川东北地区和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优势,推进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3.3.2 布局导向
根据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分布、产业开发基础以及客源市场结构,构建该区“一环三带两片区”的总体布局格局(图2)。
图2 “一环三带两片区”战略布局格局示意
(1)一环:“成都—绵阳—广元—汉中—巴中—达州—广安—南充—成都”宏观区域旅游大环线。
该线作为四川秦巴山区的主干旅游环线,将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集于一体,该区域旅游大环线沿线拥有高品质、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旅游功能。该旅游环线对秦巴山区的发展,尤其对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2)三带:包括大巴山南麓生态乡村旅游带、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及蜀道之旅文化体验带等特色区域。
a.大巴山南麓生态乡村旅游带。乡村旅游逐渐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旅游形态之一。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1/3。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应在川东北地区打造红色、生态乡村旅游带,促进四川秦巴山区的乡村文化旅游拓展。大巴山应以独具巴山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利用田园景观、民俗风情、聚落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憩等服务,为大巴山南麓生态乡村旅游带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3]。
该旅游带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主要景观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大巴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大巴山世界地质公园,具有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这条旅游带对打造秦巴经济走廊、秦巴绿色生态走廊、红色文化走廊和旅游扶贫示范带具有重要作用,是四川秦巴山东北向的发展源泉。
b.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带。嘉陵江流经四川秦巴山区的广元市和南充市,从北向南,纵贯全境,干流在两市境内全长约600 km。嘉陵江流域文化元素众多,旅游观赏和体验价值极高,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见证地带,也是经济、交通、文化流通的重要廊道。因此,将其打造为“代表性的汉历史文化走廊”,有利于促进嘉陵江沿线城市的发展,推进四川秦巴山区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4]。
该旅游产业带跨越广元市和南充市,是衔接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的黄金通道,是串联南北、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吸引带,以嘉陵江文化为特色;其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峡景区、龙门山地质公园、川北民俗文化园、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该旅游产业带对促嘉陵江沿线城市联动发展意义重大,是四川秦巴山南北向发展的大动脉。
c.蜀道之旅文化体验带。古蜀道历史悠久,其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栈道、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以及沿途的古蜀、民俗等文化独具特色,有极为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与知名度,为蜀道旅游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5]。
蜀道北接丝绸之路,南连茶马古道,是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重要联系,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该文化体验带主要位于广元市境内,延伸至绵阳市,以蜀道文化为特色,整合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主要景观包括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窦圌山风景区等[6]。该文化体验带对探索蜀道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四川秦巴山西北地区发展的延展动力。
(3)两片区。包括大熊猫自然保护片区与巴达旅游片区。
a.大熊猫自然保护片区。通过结合秦巴山区内特殊生态类型形成区域协作片区——大熊猫自然保护片区。该片区重点依托位于四川秦巴山区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秦巴山区内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宁陕自然保护区,以及位于甘肃秦巴山区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自然保护区以及插岗梁自然保护区等众多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秦巴山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进行有机整合,推动大熊猫种群与区内各种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该片区对四川秦巴山区珍稀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是秦巴山区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
b.巴达旅游片区。巴中与达州协同形成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合作中心——巴达旅游片区。达州地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也是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区域的中心城市。巴中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巴达旅游片区对于承接东西、沟通南北、连接西北和西南有着明显的旅游区位优势,也是中国巴人文化旅游和大巴山红色旅游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7]。该片区可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在四川秦巴山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客源集散中心与和综合服务基地。
4 结语
由于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当地旅游,增强绿色循环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需要多方面一同努力。发展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是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实施“一轴一区”的产业战略布局模式,落实“一环三带两片区”的总体布局,以加快推进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构建秦巴山区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
[1] 黄群英.试论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曹奇刚.关于发展个性化旅游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学,2006,24(6):955-958.
[3]杨光毅.北纬31°的生态经济样本[J].今日重庆,2015,(3):86-91.
[4]杨靖.川东嘉陵江流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5]翟峰.联合申遗:开发古蜀道文化[J].西部大开发,2010,(5):66-67.
[6]李晓琴,缪寅佳,高鸿.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多样性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与产业,2010,12(1):33-38.
[7]陈梦.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与可持续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for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HEShaa,WANGYueb,LIUQiongb,CHENXu-dib,TAOGuo-ping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b.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
Considering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ichuan,such as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dvantages developing insufficiently,small industry scale,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ce layout,industry development goals are put forward.It is relying on and integrating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building DaZhou and BaZhong together to form tourism core of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ichuan and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green-cycle across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in the ba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ichuan,in order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ne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instruction.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of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ichuan under the green-cycle,it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based on principl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guidance,unifie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iecewise; carried out the pattern of “One Shaft & One District” and the overall layout of “One Ring & Three Zones & Two Area”.
cultural tourism;development;strategic layout;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2.001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 (ZH2015038)
何 沙(1959—),男,布依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研究。E-mail:hesha28@sina.com
王 钺(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E-mail:1102636992@qq.com
F590.1(271)
A
1009-4210-(2016)0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