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之兴起

2016-05-09李小叶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晚清译介

摘 要:科幻小说作为晚清小说的新型文类之一,其出现与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合力的结果。既有中国古代小说的朴素幻想因素作为基础与铺垫,又有西方科幻作品译介中国化的推力,同时又处于小说界革命的浪潮之中,等等,这些共同孕育出科幻小说的中国本土化创作。

关键词:晚清;译介;科幻小说;本土化创作

作者简介:李小叶(1992-),女,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科幻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引言:

晚清时期,作为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成为各类小说在中国兴起、成长的沃土,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无限可能。正如王德威所言,“我以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狭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来说明彼时文人丰沛的创作力,已使他们在西潮涌至之前,大有斩获。而这四个文类其实已预告了20世纪中国“正宗”现代文学的四个方向:对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如何叙述欲望、正义、价值、知识的形式性琢磨。”[1]

这四个文类大致概括出了晚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但稍加研究便会发现,“狭邪”与“公案侠义”并非肇始于晚清,“谴责”小说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其概括为“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得名并引起一定重视,唯独“科幻”这一文类,独具展望未来与想象一个新社会的特点,受到的关注却不够,本文将试着对晚清时期科幻小说何以兴起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朴素幻想因素

中国古代小说已然包含了相当的幻想成分,例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古代神话作品,就“闪耀着人类原始萌芽状况的科技和对于未来科技幻想的东西”[2]。在其它一些被称为“异闻杂录”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见朴实又大胆的“科学幻想”因子,例如《列子·汤问》中的《偃师造人》,《南史·齐本纪》中的《废帝东昏侯纪》,张黫《朝野佥载》中的《能飞的木鹰》,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返老还童的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发光的纸片》,洪迈《夷坚志》中的《自沸的瓦瓶》等。

但也有一些科幻文学研究者认为,洪荒时代的神话虽然包含着一些朴素的科幻因素,但是与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有着质的区别,真正的科幻小说的产生,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基础,当然它自身还得具备“小说”的特性。孔庆东也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志怪中的那些幻想,“既不是妖魔鬼怪的胡思乱想,也不是感情世界的‘白日做梦,而是用创造发明手段提高生活质量的种种‘技术愿望。因此尽管它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幻,这些朴素的幻想却为后来中国接受西方科幻小说和创作近现代科幻小说奠定了相当高的思想基础。”[3]

二、西方的科幻作品之译介

1900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地球》由逸儒和薛绍徽翻译引进中国,1903年,梁启超和鲁迅分别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和《月界旅行》。

包天笑、周桂笙等人也在同时期翻译了凡尔纳的作品。这些都是较为人知的名家名作。之后,中国人才开始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如此看来,科幻小说的翻译似乎呈现出一种集中的爆发现象,但若将李提摩太于1891年翻译的《回头看纪略》一并考虑进来,这一现象就并不突兀。

据中国海洋大学翻译研究所任东升、袁枫研究,1891年,Looking Bachward:2000-1887由来华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①翻译引入中国并在《万国公报》上连载。研究认为,这本经典乌托邦小说不仅为维新人士提供了理想社会的范本,也开启了晚清士人写作“理想小说”的先河。因此他们认为,尽管《回头看纪略》称不上绝对意义的科幻文类,却可以被视作科幻汉译的试水作品[4]。

谈及科幻汉译,与王德威的研究相一致——“然而,晚清文人对于何为翻译工作,并没有一个严谨定义。当时的翻译其实包括了改述、重写、缩译、转译和重整文字风格等做法。”[5]任东升、袁枫将这种尚未规范化的翻译称为归化译法,同时认为,科幻小说翻译是显见改写的痕迹。“译者常常随意对原文进行添加、删减乃至修改,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同化效果,使自己的译文如原创般顺畅通达,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和思维习惯。”[6]

可举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为例,他将28章的日文译本改成了14回,相应篇章被截长补短,并用俗语掺杂文言,对原文进行润色、删减等调整。研究还发现了另一个突出现象,译写往往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译者并非独力完成译作。就像陈寿彭、薛绍徽夫妻合作完成了《八十日环游地球》,前者口述,后者笔录;卢藉东、红溪生、披发生合作完成了《海底旅行》,三人各司其职,分别承担了译意、润文、批注等工作。《电术奇谈》的面世更是几经改写,方庆周将日文原作译成文言后吴沃尧又以俗语改写,且在文中插入议论,人名地名修改后亦更便记忆。

关于此一时期科幻作品的翻译者缘何采用这类译法,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首先在语言方面,许多译者对原文的语言不甚了解,对科幻术语也不太熟悉,只能采用较熟识的语言系统进行翻译;其次在文体方面,译者们对西方文体接触有限,多根据翻译外国作品进行自己的翻译创作;最后在思想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文化优势思想,可能对原作者以及原文尊重不够。

三、受西方冲击的本土科幻创作

所谓的“西方冲击”其实是具有两重性的,一方面是指西方侵入中国颠覆了国人此前对世界、国家与社会的想象,另一方面则是指域外文学翻译、引进带来的思想冲击。前者在此无需赘述,而后者当然是与“小说界革命”的浪潮息息相关。

据考,1897年,严复和夏曾佑在《国闻报》发表了《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成为“阐明小说价值的第一篇文字”[7],1898年梁启超发表了《译印政治小说序》,又于1902年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三篇文章奠定了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翻译小说的兴起营造了声势,文章大力提倡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译介,同时,认为小说具有“开启民智”的作用,改变了小说的“末流”地位,并做了将其推举为文类中心的努力。在具有发端意义的《新小说》的创刊号中,有七篇不同类型的小说被梁启超收录进来,包含了四篇翻译小说,这四篇中又包含了两篇科幻小说,分别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佛琳玛丽安的《世界的终结》。在1902 至1906 年短短四年间,科幻译作频频在《小说林》、《绣像小说》等期刊上亮相,总数达30 余部、篇[8]。

其中,荒江钓叟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自1904年起连载于《绣像小说》月刊,是现今查到最早的中国科幻小说。1905年,徐念慈(东海觉我)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谭》。随后又涌现了多部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例如萧然郁生和吴趼人的主张立宪的改良派小说《乌托邦游记》和《光绪万年》,肝若不满晚清的卖国外交路线,在其作品《飞行之怪物》中得到体现,还有击退列强、复兴中国的渴望亦可见于《电世界》,作者许指严(又名高阳不才子),其中充斥了借助科技威力自强的幻想。其他还有无名氏的《机器妻》、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等。鲜明的晚清时代特征通过这些作品得到了呈现,一个是对科学的好奇和崇尚,一个是对通过科学来富国强兵的强烈渴望,“带有浓厚的改良群治的启蒙色彩”。[9]这也呼应了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所指出的:“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10]

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及晚清文学革命的述求相呼应,不可避免的,晚清本土化的科幻创作具有乌托邦色彩。此以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例,这是一部极具新意与创意的《红楼梦》的续书。《新石头记》仍以贾宝玉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1901年贾宝玉复生后在中国的几个主要城市游历的见识,因为故事的发生背景正值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之时,所以贾宝玉的游历经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现实问题,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虽然动荡不安、落后腐败,但同时复杂多变,具有孕育新观念、产生新事物的无限可能。作者借由贾宝玉带我们一窥当时的时代风貌,并构筑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王国,这就是“境界之内都是孔子之道”的文明专制国——“文明境”。尽管也有研究者认为,这表达了作者“恢复旧道德”的终极目的。

但有关于此,在此并不必深论。因为,作为有关于科技与未来双重想象的新文学式样——科幻小说,在中国已然兴起,它将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出现之时的“科技强国梦”的寄托与失落,还是之后肩负着科教性质的“少儿科普化”的探索,乃至现如今回归文学自身的“多元化”尝试,毕竟晚清之兴只是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中虽然蕴藏了丰富的朴素幻想的因素,但始终未能独力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受到西方双重冲击的晚清知识分子,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以期“改良群治”,并投身于域外小说的翻译、引进,科幻小说的本土化创作终于在晚清应运而生。其出现之初,带有明显的科技强国与乌托邦幻想的色彩,虽不成熟,但恰如蹒跚学步的孩童,正一天天长大并将愈行愈远。

注释:

①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中国宣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担任过《时报》中文版的主笔,继而主持上海广学会的工作长达25年,将其缔造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新式出版机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颇受其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

[2]尹庆红.中国科幻百年.[I].中国科技月报,2000,(3).

[3]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I].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5).

[4]任东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研究[I].上海翻译,2010,(4).

[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

[6]任东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研究[I].上海翻译,2010,(4).

[7]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任东升.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研究[I].上海翻译,2010,(4).

[9]王燕.近代科学小说论略[J].明清小说研究,1999,(4).

[10]鲁迅.月界旅行.《鲁迅译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93.

猜你喜欢

晚清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论严复翻译理念与翻译实践的矛盾及统一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