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2016-05-09邓薇
作者简介:邓薇(1980.8-),女,汉族,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
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外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如黑人文化、女性文化等。作为非主流的黑人文化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中,当属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为最耀眼的一位。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作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莱德拉夫在文化冲突与认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最后自我毁灭的故事。
一、社会大环境下黑人的主体意识缺失
人属于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存在需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这就是人在社会里身份和地位的存在。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黑人作为真实人类存在,但却被人忽视了其真实存在。在故事开头,读者从故事的一开始就领略了典型的西方观念中理想的房子:“就是这幢房子,绿色和白色相间,门是红色的。它很漂亮……”这个铺垫展示了全家人在舒适的房子里和谐的生活画面,这是白色主流文化的象征。相反,佩克拉一家居住在店铺房里,家里仅有的摆设——一个带裂缝的沙发椅和一个煤炭炉,环境恶劣,生活境遇艰苦,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在社会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卑下地位。
黑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不被接受,尊重和认可,更谈不上成为被关心的对象,相反他们时常受到白人的讥讽和嘲弄。文中处处渗透着“白人优越”的意识,例如克劳迪娅得到白人洋娃娃;对秀兰·邓波的理想化;认为浅黑色皮肤的莫林优于其他黑人女孩的看法;白人女性在电影里的完美化等情节。长期以来,黑人种族都一直处于夹缝中,阴霾的生存,受尽白人压迫,却无力反抗。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他们开始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命运,并且开始摈弃自己的黑人文化价值观。如此,黑人群体的社会主体意识逐渐丧失,这使他们逐步丧失社会地位,使整个黑人群体长期处于黑暗境遇的笼罩之下。
二、家庭环境造成佩科拉的悲剧
小说描写了一个悲剧性的黑人家庭,佩科拉的父亲查理是个令人同情的可悲角色。查理经历过真正的苦痛,他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丢弃在垃圾堆上,由姨婆抚养大,可姨婆在他少年时便离世。长大后第一次做爱又遭受过白人男子的羞辱。他跑去找自己的父亲,却遭到父亲的辱骂和冷落,遇到波琳时,查理已是一个狂放不羁,对生活早已失去兴趣的人。父母的遗弃、白人的侮辱和寻父的痛苦使查理的内心发生扭曲,他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最后将罪恶之手伸向自己的女儿。同查理一样,波琳也给女儿带来极大的痛苦。莫里森再次塑造了一个可悲的人物,波琳所经历的羞辱不像查理那么明显,她的跛足造成她的孤僻,而洛伦城妇女的势利注定了她的孤独寂寞。她一直沉迷在电影里,电影使她相信只有美丽的人才配有浪漫爱情,而她自己却相貌丑陋,她甚至故意使丈夫对她施暴以强化自己“殉葬者”的角色。她觉得只有在白人家工作打扫房间时才最有生气。她爱这个白人家却鄙夷自己的家。
从小缺失父爱的查理无法给予佩科拉父爱,而波琳作为母亲也没有给予女儿应有的爱。这个黑人家庭由于文化冲击和长期压抑而造成的家庭成员主体意识的丧失,导致了成员的责任感的丧失。家庭中的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信任和宽容,从而使家幸福和温暖。相反,在布莱德拉夫(breedlove)这个家庭中,心理扭曲、不称职、不尽责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之间没有关爱,更无法给予女儿正常的爱,正是这个家庭带给佩科拉不幸的所在。
三、白人文化冲击下佩科拉自身主体意识的丧失
《最蓝的眼睛》一书详尽地描述了内在化的白人审美观对黑人女性的扭曲。佩科拉作为这个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11岁黑人小女孩,从小就知道自己典型的黑人特征是不符合这个世界的审美标准的,坚信自己是丑陋的,受白人审美观最深影响的莫过于她。她把美丽和被爱联系在一起,她深信如果自己能像期待中那样被赋予一双蓝色的眼睛,别人眼中的她和她眼中的世界就都会变得不同,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就会被爱与尊重所代替。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虽然不十分现实,但却建立在对世界准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她所目睹与经历的不幸遭遇是同她外表联系在一起的。
佩科拉寄居在麦克蒂尔家时,喜欢用印有秀兰·邓波的杯子喝牛奶。莫里森特意使用童星秀兰·邓波这一文化标志以及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洋娃娃的形象来说明大众文化对黑人小女孩的影响。佩科拉崇拜秀兰·邓波,也喜欢洋娃娃。用印有秀兰·邓波的杯子不停地喝牛奶表现出她想将白人的价值观内在化的渴望。也预示她想要拥有蓝眼睛的愿望。
佩科拉无助的渴望最终导致她走向疯狂,达到白人审美标准的这个愿望的实现可能比这个愿望本身更具有悲剧性。她放弃了自身存在价值,而去迎合这个社会主导群体白人的口味。即使她放弃自身意识,但她依然无法选择自己的肤色和眼睛的颜色。摈弃自身存在价值永远也不会取得他人的认可,佩科拉心灵迷失,否定自己,最后等待她的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白人文化的冲击不仅造成了黑人群体对自身的否定,文化的迷失,也造成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精神的失落以及心灵的扭曲,佩科拉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否定也最终导致了她精神分裂的悲剧。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oni. The Bluest Eye [M].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70.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