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欲颂歌

2016-05-09党聪惠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4期
关键词:爱欲

党聪惠

摘 要:柏拉图在《会饮》中安排了七个典型的人物来表达他对爱欲的理解,这七个人中有雄辩家、法律家、医生、喜剧诗人、悲剧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每个人从自己角度出发理解何为“爱欲”,给出的定义很有个人主义色彩,同时有所欠缺,把这些观点集中起来,就能对爱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本文从柏拉图《会饮》文本本身出发,对《会饮》中的七个典型人物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主旨在于通过分析比较,把握不同的典型人物对爱欲的不同理解以及爱欲与人的关系,由此深入探讨柏拉图爱欲思想对当代青年人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会饮;爱欲;去爱者;被爱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2

“七月不远,性别的诞生不远,爱情不远,马鼻子底下湖泊含盐。”这几个句子选自海子的一首诗《七月不远》,在这首诗中海子希望青海湖熄灭他的爱情,诗人总是浪漫的,可能他的内心也是和众人一样,期待一场纯粹爱情的来临吧。追问爱,正好可以借助柏拉图的《会饮》,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看刘小枫在译者弁言里对《会饮》中各色人物关于爱若斯颂扬情况的微聚焦和神点评:小文人斐德若天真童稚地描述爱若斯的神性,知识分子泡赛尼阿斯从语义出发,然后启蒙,技术专业人才厄里克希马库斯语重心长地教导“情爱”知识,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深有城府地拿人性插科打诨以透显自然人性的悲凉,悲剧诗人阿伽通毫无自知之明地高亢热烈而显得喜剧兮兮。柏拉图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先退避三舍,然后假女巫金口木舌展现高山俊美,可是,“高处不胜寒”——“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突然有生性“言伪而辩,行僻而坚”(王安石语)的民主派政客阿尔喀比亚德捣乱爱欲的自由秩序,来了一段别有用心的爱颂……

有情人是去爱的人,lover;情伴是被爱者,be loved。

那么,有情人和情伴哪一个好?

社会观念普遍同情有情人(去爱者),认为情伴(被爱者)的善良以及委婉的拒绝很必要,去爱者爱得那么真,若是被爱者对去爱者有一丁点的傲慢,他或她的这一丁点傲慢就会被众人无限放大并指责为人格缺陷;而被爱者呢? 占有各种优势,她长相貌美,他青年才俊。他们站在爱的制高点,如果不满意就砸下石头让对手滚下山坡;如果点头接受,爱情便飘然而来。据此来讲,社会舆论更偏爱去爱者。

斐德若认为情伴好,他捧的是“被爱者”。我们可以联系斐德若自身,他是一位年轻貌美、追求者众多的美少年,捧“被爱者”,本身也是一种弱者的胜利。为什么说被爱者是弱者呢?因为人们对待情伴(即伴被爱者,有情人的玩伴)和有情人的态度不同,人们通常赞赏“有情人”,瞧不起“情伴”,所以说被爱者没有社会地位和足够多的财富。若不是去爱的人爱他们,弱者也不会获得名誉和别人羡慕的眼光,再有一点,被爱者无神启而天性自发,这样自发以后再去爱人,就更高尚,因为他是出于理性,会保持那份爱。

斐德若捧“被爱者”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也仅仅是万千看法中的一种而已,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便不这么看,他在《地下室手记》里有关于对爱情的定义,大意如下:爱情是被爱者慢慢牺牲自己而且逐渐接受并爱上去爱者的一个过程。我本来觉得去爱者是强大的,可后来觉得陀翁说得更有道理,再后来……等到自己作为被爱者试着接受去爱的人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却发现并非如此。爱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一点上,它如美一般,是难的。

歌颂爱若斯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爱,但认识爱之前,人必须要先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话镌刻在供奉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最初的意思是神对人的教诲之语,带有强烈的警告性,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其次,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决定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异于神,照见自己的不完美,实现自己的不足。做到闻过则喜是一种智慧。聪明的你会发现整篇阿里斯托芬讲辞充溢着完美于不完美的辩证法:人对整全的渴望,导致对不整全的自己的厌恶,对不完美人世的咒骂。完美主义者如何处理遗憾?如何接纳自己?我们不能决定遗憾本身,但能决定面对遗憾的态度。

泡赛尼阿斯认为爱欲并非出自自然,而是由礼法产生的。厄里克希马库斯同样认为爱欲并非出自自然,但也不是出自礼法,而是出自技艺。关于爱欲,斐德若诉诸神,泡赛尼阿斯诉诸礼法,厄里克希马库斯诉诸技艺。如果把《会饮》前三篇讲辞在结构上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三位人物的主题和立足点都有所不同。斐德若讲辞的主题是获利,立足点是情伴,对他而言,获得爱情靠的是勇气;泡赛尼阿斯讲辞的主题是道德德性,立足点是有情人,他认为获得爱情要靠道德;厄里克希马库斯讲辞的主题是技艺,立足点是互爱,获得爱情要靠和谐。

阿里斯托芬是位喜剧作家,他的讲辞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然,当阿里斯托芬用太阳、大地、月亮谈论圆球人时,他并不是就人谈人,而是从宇宙谈人。神惩罚人之后才有了爱欲,宙斯惩罚圆球人,人有了爱欲;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受惩之后,被逐出伊甸园。由此可见,不是神激发我们的爱欲,而是我们有爱欲是拜神所赐,是为了更好的敬神。爱欲就是不完整的人对完整的渴望,是劈开的我们对统一的渴望。爱欲是对已然不可能之事的渴望,因此,爱欲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爱欲的这种追求是彻底的悲剧,而这番悲剧描述出自哲人笔下的喜剧诗人之口。

喜剧诗人的讲辞蕴含这深刻的悲剧,那么我们也看看阿伽通这位悲剧诗人是怎么歌颂爱若斯的吧。

人间充满和平,大海平滑如镜。

风暴已经沉默,忧伤也已酣睡。

上面四句是阿伽通为爱欲写的诗句,重点在于强调爱欲在人间造就和平,而非之前所讲的在诸神之间带来和平。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爱欲真的只带来人间的和平、怒涛和风暴的平息、无忧无虑的睡眠吗?《诗经·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好男儿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义切,翻来覆去难入眠。《荷马史诗》也有记载,那场由美女海伦引发的特洛伊之战。还有梅里美的《卡尔曼》中的吉普赛女郎的悲剧。可见爱带来的不止美好,还有很多负面的情绪,甚至忿恨。这里也牵扯到美和好的关系。美和好的核心差异在于“真”。潘多拉很美,但却很坏。美丑是人的感受,好坏是人的价值判断,真假也掺杂价值判断,但更倾向于向本质的追问。真离好更近,比如说:真材实料、货真价实,但真不一定美。美也不一定真,比如说:海市蜃楼、似有似无,所以说,美不一定真的好,但好必须真的好。

关于什么是爱,如何爱?苏格拉底的讲辞给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是缺乏之神与丰盈之神的后代。苏格拉底说:“要在美中生育……要是遇到一个美好、高贵、天资优异的灵魂,他就会神魂颠倒地爱慕这样一个身心合一者。在这样一个人面前,他马上会滔滔不绝大谈美德,大谈一个好人该是什么样,得追求什么——急切地要言传身教。依我看,这类人去触动这位美人,与她亲密相交,就是在让自己孕育已久的灵魂受孕、分娩。”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之七》中也有很精彩的回答。他说道,“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青年,要学习的是在对别人的爱中,让自己变好,孕育德性。第一次读里尔克这篇文章的时候,眼里充满泪水,内心是满满的感动与安慰。我愿意为了我爱的人变得更优秀,因为在对他的爱中,我的爱也得到了满足。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刘小枫译.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德)萨弗兰斯基,卫茂平译.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奥)里尔克;冯至绿原等译.里尔克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爱欲
现代生活的爱欲现象学
——读《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会饮》篇中第俄提玛的讲辞浅析
从《爱欲与文明》谈《西游记》角色人格的异化
空相
马尔库塞的“爱欲”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
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爱”字的文化阐释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新感性”之下的乌托邦
人生三爱、哲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