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感性”之下的乌托邦

2015-08-12王素敏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爱欲自由

王素敏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从哲学分析过渡到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终落在美学问题上。“新感性”则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他从这一核心出发建立了一个“新感性”的乌托邦,使得“新感性”最终成为一种解放人类和世界的政治实践。

关键词:新感性;爱欲;自由

一、“新感性”产生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物质得到极大的丰富,社会的分工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新时代——福特主义时代来临了。这是一个物质上消灭了无产阶级的时代,因而也是一个需要丰富精神世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开始,思想家们不再关注社会革命的宏大叙事,而是将他们的目光转移到对日常生活以及“人”的关注上来。

西方工业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给世界带来了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理与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马尔库塞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加之上述的社会条件,“新感性”有了建立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人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技术的高度控制。因而人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被压抑了。二是作为革命主体,工人阶级革命的潜能已大大丧失:在实际的劳动中,工人阶级已被资产阶级纳入到社会的民主秩序之中,物质上的享受和需要的满足使他们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三是只有在这样的现代文明、技术文明中,人才能自觉感受到自身的压抑与扭曲,才要挣脱这种压抑。

二、“新感性”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尔库塞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新感性”哲学基础。他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行全面的批判。然后又从弗洛伊德把人类文明与爱欲解放对立起来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使人类个体获得解放。最后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与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能论结合在一起,提出建立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

马尔库塞认为,作为新社会价值观核心的“新感性”,除了含有感官的形象、想象、感觉形式等传统因素外,还包括人的自由、本能、爱欲冲动,而这些新增的内容则成为了马尔库塞感性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尔库塞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具有生命本能的存在,而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受到压抑就表现为作为人类本质的爱欲被压抑了。因而,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新感性”并不显露于人性的外表,而是植根于生命本质的爱欲之中。要恢复人性的完整就必须把处于理性压抑下个体的爱欲本能解放出来。

人性的恢复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实现的革命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的明天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也还可能是法西斯主义。个体感性的建立则是确保社会革命正确方向的主体力量。因而,“新感性”的建立是为了由个体生命的自由达到整个社会的自由。“新感性”预示着不受历史限制的独立个体的出现,它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丧失革命性之后革命主体缺位的难题。自此,马尔库塞的感性乌托邦得以建立:自由个体组成具有新的主体性的历史主体推动历史进程,从而产生新的社会。

三、“新感性”的实现途径

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和审美无疑是促成“新感性”形成的最好方式。他认为,艺术不仅呼唤一定的阶级意识,而且也呼唤所有的人类意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艺术没有可以依附的特定的阶级意识,但却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相反,在工业一体化社会中,人类增加新的感受力和审美力,以后现代的艺术形式确定下来。

后现代艺术排除传统的艺术形式,拒绝以往艺术对现实的升华和变化。艺术通过想象,解放人性中尚未被控制的潜能,将主体放置于崭新的对象世界和感受之中。人的真正需要和本能在艺术中得到了肯定和承认。同样地,审美的基本经验是感性的,审美本质上是直觉的。美与快乐和感觉相联系,从而消除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心理恐惧与压抑。这种感性的审美使审美主体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寻找自身的解放具有了可能性。

在暴力革命不可能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尔库塞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思想结合起来,试图运用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思维建立一种审美的乌托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新历史主体的形成推动历史的进程,从而建构一个合理而又自由的新社会,即马尔库塞所构想的“新感性”之下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爱欲自由
现代生活的爱欲现象学
——读《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爱”字的文化阐释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