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莫言《生死疲劳》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2016-05-09李牧春赵丽丽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莫言

李牧春+赵丽丽

摘要:在当代文学领域,莫言作为目前华人中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较为浓厚的创作理念最终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在莫言的代表作品中,《生死疲劳》在其作品内涵创作中独具风格,其看似荒诞离奇的魔幻编排却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无论是作品价值还是作品内涵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着重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生死疲劳》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风格创作进行解读,并以《生死疲劳》作品为例综合分析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言;生死疲劳;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20-02

莫言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长于山东高密县,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其作品至今已经影响力好几代人。莫言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一种独特的创造视角进行观察,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想象力上,其作品均体现出莫言对社会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解读。《生死疲劳》作为一种轮回结构体小说,在莫言的魔幻色彩形式作品中表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内涵,整部小说虽然情节怪诞,想象力、人物语言完全颠覆想象,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写作特点带给读者更多的创造性感官冲击,使得莫言能够从纷乱的时代背景中以多变、复杂等形式进行讲述。

一、莫言《生死疲劳》的创作背景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较为简单,故事开头较为平淡,小说的主要框架是套用了佛教中的六道轮回的基本故事架构,讲述了一个叫做西门闹的地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中由于当时的形式而被正法,其死后深感自身命运的不公,进而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断地投胎转运,在经历了牛、猪、狗、蓝千岁等多次轮回后,每一次轮回都以一种视角看待当时社会的风云局势,对社会发展演变进行思考与描述。在小说的结尾处所使用的故事描述与开头之处完全一致,这种叙述形式上的人生悲喜相加彰显了我国农民苦难、欢乐绵绵不绝的特定命运,将我国近代的种种社会变革浓缩在小说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客观而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由于特定的氛围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对生活中的细节总能以一种创作的角度进行发现,进而运用自身独具一格的文学叙述形式对社会、人性等需要在作品里表现的一种文化韵味进行概述。《生死疲劳》的构架取材主要是源于莫言幼年时所生活的土地与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通过借鉴西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使得这部作品拥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与时代特色。

二、莫言《生死疲劳》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与语言叙述风格

(一)魔幻现实主义元素

本小节所探讨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主要足指《生死疲劳》中的魔幻写作元素,莫言在魔幻协作创作上主要受到南美一些魔幻文学作家马尔克斯、格拉斯等人的影响。《生死疲劳》的写作风格具体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民俗、东方文化色彩中,莫言将其作品中的虚拟世界设置在自己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对于莫言而言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乡,也是一个集结魔幻与现实的了地方。通过对这个地方的引入,莫言巧妙地将西方魔幻色彩进行引入,将其与传统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既可以展现出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特征,还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情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以本文所探究的《生死疲劳》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狱、投胎、牛头马而等各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均是经过多次的轮回后进行排列与元素的加入。同时,《生死疲劳》作为一种集合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主义传奇人生的综合体,无将民问神话故事、自然鬼怪故事、历史故事、现实主义题材等均列入小说的素材创作中,小说中各个主人公均是处于一种盗梦空间的思维方式中,在多次的生命轮回中虽然演化了多种精神状态,但其思维方式依旧活跃。莫言的《生死疲劳》以一种生命轮回的魔幻般的视角来不断表现出现实的安逸,这种视角的编排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还可以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深思。

(二)语言叙述风格

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莫言不仅仅在魔幻色彩上采用独特的编排于法,还在小说的语言叙述中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叙述方式强调社会现象问题,这种语言运用方式不仅可以将小说的创作彰显出另类的特征,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出作品的故事性。莫言的童年生活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较为艰苦,但我国农村地区的习俗文化恰恰是保存的最为完整与最为原生态的。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很多语言采用一种乡村俚语的形式,这种语言形式虽然与正规的文学创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往往也会产生出独特的语言效果。例如:以作品中某处洪泰岳怒斥西门驴的描写为例,西门闹虽然不甘为驴,但由于无法摆脱驴的身躯,因而总是容易被人所激怒。此时的洪泰岳激怒驴主要是在驴和人之问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无论是从意识方面还是记忆方面,两者之问的意图均需要采取恰当的于段进行融合。这段话的描述较为体现了莫言在语言运用上的深厚功底与造诣,将一种较为简单的表象性问题通过直白的语言叙述进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再者,莫言的语言叙述还体现在对思想过程的叙事描述,例如:西门闹在目睹了自己的长工和二姨太的偷情场景,心中痛苦的勇脑袋撞栅门,用箩筐里的黑豆不停地咀嚼,在不断的咀嚼中使得自己产生一种不同于驴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莫言语言叙述中还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跳跃性方而,这与西门闹与洪泰岳的关系可见一斑,二者之间对西门屯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归属权方面存在莫大的争议,现实的心理变化最为关键,这同样也是语言叙述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三、莫言《生死疲劳》魔幻现实主义中的乡土文化与社会现实分析

(一)乡土文化分析

前文提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主要是受到南美的一些魔幻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作品的风格具体表现在将显示与魔幻相互融合的方而。乡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发展底蕴与内涵,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生死疲劳》中不仅仅有传统的民俗文化,还对一些人物传奇进行描述,我国传统的文学特征也更加深刻地引入到这一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乡土文化情节一直伴随着莫言多年,从莫言的孩童时代一直到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国内外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家。有些学者认为,《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情节在很大程度上被魔幻现实主义所掩盖了,其表现不是非常突出。笔者认为,乡土文化是这部作品的感情基调,而魔幻现实主义仅仅是作为一种外来的产物,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文学创作上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二者之问并不存在冲突。此外,笔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化情节创作出的作品更加贴近实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具有很高的价值。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往往会成为一个作家思想创作的源泉,是其在各个时期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对于莫言而言,山东高密东北乡所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种故土的依恋,其浓厚的乡土文化也是促进莫言文学创作生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并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社会现实分析

《生死疲劳》作为莫言作品中将当代社会现实与民间历史故事有机融合的一部代表作品,莫言的很多写作特点均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展现。在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引导下,将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与西门闹家族的荣辱衰落结合在一起,通过六次的生命轮回过程将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而前。我们对那一段历史的回首,很多时候都像这部小说一般,不应当仅仅看中情节的复杂、人物的众多,还应当着重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进行深入地解读。作者并不是想要以这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诉,而是想通过这部作品的叙述与社会现实性分析表达出自身对家乡的深沉眷恋。《生死疲劳》的现实性还更多体现在作者希望通过对过去制度的批判进而表现出对家乡、对故土、对制度、对社会的美好憧憬。莫言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应当说足以一种一气呵成的状态进行创作的,数十万字的小说仅仅用了47天,如果说创作的泉涌除了有自身的能力与思想方而,莫言还需要不断聚集心中对故土的深厚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一部对故乡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均有所希冀的设想与构思。很多学者认为,莫言的作品很多都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作特征,其现代艺术展现形式很多均以艺术创新的形式加以突破。除此之外,《生死疲劳》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小说范畴,将“六世轮回”的生命过程重叠为一个个简单而富有深意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具有魔幻的色彩,但其现实性依然十分地突出,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审美艺术特征以及家乡情感创作特征。

四、小结

《生死疲劳》的取材是以实际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在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创作于法后,经过巧妙的人物构思与创作进而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与个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单单从作品的角度分析而言,其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十分突出,莫言在小说的构思中与主流的文学创作存在很大的差异之处恰恰在此。笔者认为,《生死疲劳》作为融合西方文学思潮与中国传统民俗特色的小说,二者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重叠小说,这使得作品的现实性、时代性、文学性等均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艺术性、想象力等方而采用的独特视角可以将真实的现实性内容展现出更为具体的时代特色。客观而言,《生死疲劳》作为一部较为悲情的作品,在悲情的描述中还加入了一些喜剧的表述成分,将土地与农民之问的命运关系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充分表现出其作品的社会性价值。本文通过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分析,重点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角度对《生死疲劳》这一作品进行解读,为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暴力、死亡、轮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莫言坦承自己当下的写作状态
莫言看电影《归来》泪流满面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