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陇右石刻碑文的记忆功能
2016-05-09乔杭媛谢一丹窦琪玥蒲涛张璇
乔杭媛+谢一丹+窦琪玥+蒲涛+张璇
摘 要:宋代石刻是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立足于宋代陇右石刻,参考西方记忆理论,试图探讨宋代陇右石刻独特的记忆功能。
关键词:宋代;陇右;石刻碑文;记忆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石刻碑文的凝固性决定了它可以成为记忆储存的容器,但这种“承载”也是有所选择的。
宋代的理学思想基调决定了不同地域文学的整体样态。“从曾经刻石的文学作品来看,宋代石刻对于所传播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强化了宋代文学重理明道的文学基调”。1宋代石刻碑文常常与教化有关,刻碑者通常把关于军功或个人政绩的事件上升到国家权力与主流思想的高度,使这些事件有了被记忆的合法性。《军州兼管内劝》2一文直书其事,以寥寥数语表明军州兼管内劝的职责是管理本辖内的农业生产这一事实,体现了统治者希冀用官职的恒定性规约人们对于王朝统治不朽的记忆。《大顺城碑》记述了范仲淹抵御外侵这一事件,碑文多次直接引用天子与范公的话语,而作者补充的旁白也有浓郁的官方权力色彩。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储存记忆时所用的思维范式。
政治事件的刻石记事往往是对于官方权力的申说。如《景云寺赐额敕》、《广严院赐额牒》与《仁济院赐额牒》中所赐敕额的目的是对于承载一定文化或习俗的建筑存在的合法性的确认,方便使政府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体系中去。但事实上,“我们很难看到常人的反抗, 或者仅仅是常人顺从的历史记忆;一些情况至少是常人与精英权力之间的复杂交错, 或者是两者之间达成的合谋。”3《祥渊庙加封碑》是一通圣旨加封碑,记叙武都曾为洪水所害,皇帝垂怜,于是尽礼于神,最终代表官方权力的太守以祈求于神的行为消解了武都的洪灾,为民众带来了安宁。同时,此碑的建立是应民众所求,目的是授予神灵高贵的地位,以此求得河神的保佑,减少民众的受灾程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是民间记忆话语权力的申说。官方要求民众的思维范式建立在维护“大一统”的基础上,人民反过来要求官方为这样的思维范式付出行为的代价,石刻碑文所储存的记忆具有了官方与民间的二重色彩。
宋代陇右石刻碑文承载着人们对该地域的独特记忆。如在西夏与宋代交界的地方,文人多以宋夏战争为题材,着重刻画宋代名将的忠义英勇、文治武功,显现宋代王朝的雄浑气魄。《姚贵墓碑》、《姚兕墓碑》、《张将军碑》、《李将军碑阴题字》都记载了在宋夏战争发挥作用的忠臣猛将的事迹,虽原文不可考,然碑文名称的留存与后世对碑文内容的复现与追忆体现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怀戎堡碑记》记叙了建筑怀戎堡的相关事宜,这是宋人阶段性胜利的纪念碑,张安泰的刻石行为即是对历史的留存,也是对胜利记忆的凝固与强化。
石刻碑文的记忆储存功能更多的是针对历史,而记忆建构功能更多的是针对已然无据可靠的、内化于人们思维范式中的文化要素,譬如远古的神话与传说。
宋代思想体系的建构以重理明道作为基本要求。《宋重修善女庙记》一文以孔子之言开头,接善女湫的奇异和其“善行”,最后写人以香火献神而神护佑人的和谐景象,作为善恶有报观念的事实依据。这篇石刻碑文是当时人们重建有关素王教化与圣王统治的记忆的缩影。与《宋重修善女庙记》有相似之处的还有《成州龙池湫潭庙碑》,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远古神话与传统道德的记忆。
鲁迅称宋人“虽云崇儒,并容释道,信仰本根,夙在巫鬼”。4殷商时代或更早时期的敬神行为体现了远古人类的神秘想象和原始思维,而到了理学思想日益风行的宋代社会,“巫鬼”信仰却仍旧存留于宋人的心理结构之中。集体记忆的继承在特定文学因素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灵源侯庙碑》一文将敬畏神灵、心包万物的观念放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探讨。其开篇以“上帝”喻君,以“诸神”喻臣,只有“上下信顺”,才能国泰民安。又借《易经》中“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说明人道与天道的同构性与融合性。作者在详细介绍了太祖山之巍峨、湫泉之清澈、湫泉庙之灵验以及灵源侯庙被敕封的原因和人们的祈福屡次应验事件以在经验层面论证了敬神的必要性后,再次从理念的层面阐释了天人合一的意义。碑文通过哲学与经验两个维度,实现了教导人民敬畏神灵的目的。
纯粹的神话语义场也有历史与人为因素的渗透。《重修王母宫颂》与《重修王母宫记》把远古神话与传说作为建构记忆的语料。两个文本都用想象的方式建立联系,虽然对想象的运用没有固定路径,看似纯粹是私人对记忆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建构与重构,然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六经为代表的公共记忆空间的侵犯与占领,私人记忆空间内充斥了道德观念与历史理性,而非纯粹的个体情感与经验。将陶谷的《重修王母宫颂》与明代彭泽的《重修王母宫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重修王母宫颂》的独特记忆模式。彭泽的石刻分述了重建的神话背景、缘由、经过、状貌、(道德)目的。相比之下,彭泽强调的更多的是王母宫背后的道德教化意义;而陶谷在文章开头讲述祭祀的重要性,在结尾对西王母的礼赞饱含情感,强调的更多的是王母宫背后的情感价值。可知《重修王母宫颂》保存有更多远古特点,即想象性与情感性,私人空间获得了一定的主体地位。
石刻作为一种区域性或个体性的纪念空间,不仅使集体记忆、个体记忆实现了被传承、被记忆的可能,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展现了石刻碑文独有的文化记忆功能。
注释:
[1]刘星,王兆鹏.论石刻对宋代文学传播的作用与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147
[2]《陇右金石录》:张维著,1943年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出版,文章中石刻均选自《陇右金石录》
[3]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年第5期·223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人之志怪及传奇文[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