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区空巢老人生活困境及其对策
2016-05-09张凤娇
张凤娇
摘 要:我国因人口政策的持续影响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而进入了老龄社会。同时,由于跨地域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农村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老龄化,使农牧区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农牧区空巢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普遍存在着生活困窘、医疗费用高、精神生活单一、等困境,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加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农牧区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牧区空巢老人;生活困境;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2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
1.经济来源不稳定。
农村牧区的老人没有退休一说,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他们就会继续劳动。除了靠从事农业生产获得一点收入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方式。子女外出务工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有限。多数外出打工的子女不但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父母耕种,而且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老人抚养,这样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老人们的身体根本不允许再干很多的农活,虽然老人们将自己所拥有一部分的土地出租出去,但是农村目前的土地租种收益低于土地使用价值,出租土地获得的收入也很少。目前,农村有些人家没有比较完整的浇水设施,种地的收入大多数靠天,近几年北方连续干旱,收入不稳定。再加上村里的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能劳动的人很少,所以没有人愿意租种那么多的土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租不出去而闲置,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地,从而农牧区空巢老人们的收入也很不稳定,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2.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对老人的关心和问候会很少。空巢老人每天都重复着单调无味的生活,没有人听他们的心声,因为思念子女而感到孤独, 尤其是老人生病时更需要子女的照料,但子女不在身边只靠老两口相互扶持,更明显孤独和无助。作者与内蒙古奈曼旗农牧区老人闲聊时发现大多数的老人手机从来不离身,其唯一的原因就是时时刻刻等待子女的电话,电话成了老人和子女交流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子女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做不到。[1]
3.社会、村里对空巢老人的照顾和关注度不够。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9年9月印发的关于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60元。在此基础上,对年满70-79周岁的另增加10元,年满80岁及以上的另增加20元。参保人选择200元以上档次并且累计缴费超过15年的每多缴1年,基础养老金提高2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蓄额除以139元,参保人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2]但是,这种养老金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有的子女不参保缴费,因而有些地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很小的。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从2010年,全国基本实现覆盖农村居民。个人实际每年交90元的医疗保险,年底可购买90元的药物,大病按病状不同,报销比例也不同。但还是付不起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存在着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不全、药价高和医生缺乏责任等问题。因此,空巢老人一旦有病往往一拖再拖,成为威胁生命的大病,“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改善农牧区空巢老人困境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牧区空巢老人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人数比例越来越多,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必须着手去解决农村牧区空巢老人的困境,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
1.积极推广农村合作社制度。
目前农牧区的空巢老人非常多,他们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他们没有体力耕作,自己的地也租不出去,生活非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农村积极推广农村合作社制度,将空巢老人的土地集中出租,按土地面积分配所得收益。同时,能劳作的可以在本合作社打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合作社能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合作社制度的实行统一养殖规格有利于提高质量、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合作社还可以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农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对入社的空巢老人来说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从根本上保护了土地出租者的利益。
2.重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农牧区空巢老人觉得,自己为了子女,幸辛苦苦一辈子,自己年老了,子女却都不在身边,没有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照料。因此,老人们误认为被子女抛弃,从而内心有很深的失落感,甚至有的老人精神失常会有轻生的年头,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第一,作为子女,不仅保证老人们的生活最基本保障,更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消除老人们的寂寞烦恼。子女工作再忙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多沟通听取老人的建议,让老人有种被重视和需要的感觉。即便不能常回家,也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问候老人,缓解老人对子女的思念,温暖他们的心灵。
第二,要加强农牧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村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设施及场所建设,给老年人提供活动及交流的场所,以增进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场所。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例如,组织老年广场舞、棋社、各种老年人的晚会等,而在特定的传统节日,组织学校学生给老年人献出多种多样的演出。不但能让老年人带来心情舒畅而且能对孩子们进行尊重老年人的教育。
第三,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成立专门小组多关心和探望空巢老人,要经常探望行动不便,不能参加文体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要特别关心五保老人、重病的空巢老人等,提供的基本服务,听取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的琐事,比如收拾屋子、打水、洗衣服、买米买盐买药等。
3.完善养老模式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适应全社会道德习惯的养老方式。要想传承中国五千年的“孝”文化要求养老必须以家庭为主,提高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同时、家庭养老能满足老人儿孙满堂的心理,还能消除老人孤独无助的心。
其次,要完善村部养老体系。作为儿女也要多关心老人,多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的满足。村部养老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统一管理,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村里,实现村部的在家养老。村党支部、村委会统一向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多种专业服务,同时也可进行托老服务,让老人白天在村部过得开心,晚上回家睡得安心。
第三,要普及农牧区养老院制度,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关注农村养老问题,政府财政支持在农牧区盖一些正规的养老院,费用适合与当地村民的收入。老人在养老院里生活有规律,与许多年龄相仿的老伙伴一起做自己喜欢的活动,享受良好的服务待遇,从而也能减少因子女之间的代沟而产生的矛盾。这样能更好地帮助空巢老人安详度过晚年的生活。
4.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老人人人真正享受养老补贴,不断提高养老补贴标准的根本保障。对提高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和缩点城乡差距具有重大意义。政府财政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农牧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提高财政补贴比率和农民自觉参保意识。
对于农牧区养老保险要设置灵活的缴费方式。农民的收入来源不稳定,不能按时缴费,允许农收后缴纳或者不同生活水平的家庭不同的缴纳方式,政府给予不同的补偿比例。从而可以缓轻农民缴费的压力,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与此同时,加强老年人的参加养老保险意识宣传力度。采用各种宣传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参加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农民参保的热情。
总之,农村牧区空巢老人的出现和增多是社会、经济、观念、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困境,必将影响农村牧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我们相信,在空巢老人自己、子女、村委会、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
参考文献:
[1]卢慕雪《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月刊,2013年第2期.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内政发{2009}86号.